【拼音】sī kuì
【釋義】私自贈送
【示例】
西漢 劉向《說苑》卷二:“子曰:‘爾以民為餓,何不告於君,發倉廩以給食之;而以爾私饋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見汝之德義也,速已則可矣,否則爾之受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
西晉 陳壽 《三國志》:“孫盛曰:盛聞慶賞威刑,必宗於主,權宜宥怒,出自人君。子路私饋,仲尼毀其食器;田氏盜施,春秋著以為譏。斯褒貶之成言,已然之顯義也。”
《宋史》列傳第十七:“平居,於百蟲之蟄猶不忍傷,出使吳越,籍上私饋,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錢;則其總戎專征,而秋毫無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
《元史》列傳第三十七:“是歲,中書考績,為天下第一。李璮據益都,私饋以馬蹄金,榮曰:‘身既許國,何可擅交鄰境!’卻之。”
《金史》列傳第二十八:“往歲受歲貢者,每以幣物不精責宋使者,宋使者私饋銀幣各直數百千以為常,九思獨不肯受,仲延從之,自是私饋遂絕。”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臣聞晉侯出亡過曹,負羈私饋飲食,今又自請奉使,此乃賣國之計,不可聽之,主公先斬負羈,臣自有計退晉。”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夫差受越貢獻之物,使王孫雄於闔閭墓側,築一石室,將勾踐夫婦貶入其中。去其衣冠,蓬首垢衣,執養馬之事。伯嚭私饋食物,僅不至於飢餓。”
《明史·袁崇煥傳》:“遴選‘猷略淵遠,著數平實’的趙率教,‘遼人復遼,此其首選’的祖大壽,以及不受私饋、韜鈐善謀的何可綱等為股肱大將。”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八:“自青海為寇所據,番不堪剽奪,私饋皮幣曰手信,歲時加饋曰添巴,或反為嚮導,交通無忌。”
清 史潔珵(玉涵)輯《德育古鑒》:“家甚貧,私饋一無所受。”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太學乃稍稍召集舊仆,復理家政,始可以自存,妻黨覬覦未息,恆來探視,入門輒被擊,或私有所攜,歸家則囊已空矣。其妻或私饋亦然。”
蔡東藩 《清史演義》:“他起初尚想聯絡承宗,固結權勢,暗中私饋無數物品,嗣經承宗盡行卻還,反抗疏彈劾。此老別有肺腸。”
《清史稿》列傳五:“朝鮮國王因予取江華,全其妻子,常以私饋遺。先帝時必聞而受之,今輔政,誼無私交,不當受。”
《王陽明全集》:“秉鈞之初,即發私饋,屏貪墨,示以好惡,四海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