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赤霉病

禾草赤霉病,可使植株發生根腐、穗腐、稈腐等症狀,還使幼苗腐爛死亡.病苗葉色淺淡,根部斷續有水漬狀病斑.病穗在潮濕時在穎縫等處出現粉紅或橙紅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後期病部常出現聚生的小黑點,即病菌的子囊殼。

症狀

此病可使植株發生根腐、穗腐、稈腐等症狀,還使幼苗腐爛死亡.病苗葉色淺淡,根部斷續有水漬狀病斑.病穗在潮濕時在穎縫等處出現粉紅或橙紅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後期病部常出現聚生的小黑點,即病菌的子囊殼。

病原特徵

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的禾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有性階段為子囊菌亞門的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大型分生孢子鐮形或紡錘形,微彎,兩端尖削,頂細胞圓錐形,足細胞明顯,無色,一般有3-5個隔膜,也有1個或多達7個隔膜者,大小變化很大,因寄主及隔膜數目而異,3個隔膜的微3-6微米×25-66微米。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小分生孢子,不產生厚垣孢子。子囊殼散生或聚生於病組織表面,卵形至圓錐形,頂部有明顯乳突,殼壁膜質,藍紫色、紫黑色。

寄主範圍

侵染小麥、大麥、玉米等重要作物,還侵染冰草屬、鵝觀草屬、黑麥草屬、狗尾草屬、狼尾草屬、狗牙根屬、鴨茅屬、黑麥屬、高粱屬、燕麥屬的若干種禾本科草和作物。也侵染苜蓿、紫雲英、紅麻、甘薯等其它科植物。

發生規律

此病在病株殘體中越冬。春季氣溫10℃以上且多濕的條件下,產生子囊殼並形成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侵入寄主。此病發育溫度為8-32℃,最適溫度24-28℃,最適相對濕度為80%-100%。子囊階段能耐-20℃低溫,病害的潛育期隨溫度而異,15℃時為7-8天;18-20℃時為4-5天;25℃時為2天。多雨潮濕和高溫天氣有利於此病發生,土質粘重、地勢低洼使病情加重。

分布與危害

赤霉病是小麥、玉米、水稻等多種禾穀類作物的重要病,也侵染多種禾草和其他科植物。我國有許多關於此病嚴重發生於黑麥草、鴨茅、鵝觀草、冰草的報導.分布相當廣泛。此病不但使作物和牧草減產,而且產生毒素。人、畜食入後,腹脹、發熱、嘔吐、腹瀉,還可引致許多其它疾病。

防治方法

1、搞好草地衛生 清除病株殘體,耙集移出田間,冬季焚茬等措施,可減少菌源,使次年病情減輕。
2、農業技術防治 合理排灌,防止積澇,配方施肥,勿過施氮肥;合理密植,不致倒伏等措施,有利於控制病害發生。
3、藥物防治 草坪及科研地,在發病前期就開始藥物防治,須噴藥2-3次,間隔7-10天。有效藥物有:(1)50%多菌靈可濕粉劑100克對水75升。(2)70%甲基拖布津60-75克對水75升。此外乙基拖布津、滅菌丹、三唑酮、異菌脲也對此病有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