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潭頭鎮人民政府

潭頭鎮位於福安市西北部山區,北鄰壽寧、泰順、東毗柘榮,距城區16公里,104國道縱貫東部全境,達12.5公里,轄29個村委會,人口3.8萬人。面積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95萬畝,林地18萬畝,森林覆蓋率79.3%;北部的吳道仙頂山脈余脈和西部的鷲峰山脈余脈在潭川交匯。

概況

,形成東溪、武陵溪兩大流域,水力資源可開發潛力大,常年流量分別達88立方米、183立方米,水力能源貯藏分別達2.4萬千瓦、1.3萬千瓦。潭頭鎮素有“芙蓉李之鄉”的美譽,芙蓉李種植面積達3.1萬畝,年產鮮李果2.8萬噸;茶葉面積2.4萬畝,年產千茶1750噸。隨著寧德市重點項目——潭頭電站的開發建設,形成潭頭僅存,閩東少有的“十里平湖”,與潭太公路沿線的郭鳴琳墓、朱熹“洗心台”、燈燭拱木廊橋、西坑虎岩山等連成一線,建設潭川生態旅遊線,發展生態旅遊極具優勢。1991年被列為全省首批“科技示範鄉鎮”,2005年被列為全省“生態建設示範鎮”,系閩東23個重點鄉鎮之一。潭頭鎮近年來保持較快的經濟成長勢頭,黨的建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得到加強。潭頭鎮還是塊紅色的土地,有眾多的老區基點村,是詹如柏烈士、陳挺將軍的家鄉。

農業經濟

潭頭鎮山多地少,“九山一水一分田”是當地的形象寫照。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為省定貧鄉。從80年代開始,相繼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大力開展山地農業綜合開發,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山腳種稻蔬,山腰種茶果,山頂戴綠帽(造林)。潭頭鎮深入貫徹中央扶持“三農”政策,落實鼓勵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調動農民墾荒種糧的積極性,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2006年全鎮糧播面積達1.79萬畝,比2005年增加0.3萬畝,增加糧食產量130多噸。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標準、高產、優質茶園比例逐年提高,2003—2006年改造低產園1.1萬畝,其中,新植黃旦、台茶、黃觀音、金觀音等茶葉新品種2100畝,建設標準園7500多畝。低產、老化、劣質李園逐步得到更種換種,僅2006年就換種皇后黑李300畝。新優特蔬菜、果瓜等短平快經濟作物比重進一步擴大,耕地複種指數和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在大莊、棠溪建立了短平快蔬菜生產加工集中村,在建柄、西洋境建立西瓜生產基地,在南岩、西坑建立太子參、淮山生產示範片,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農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茶葉精深加工,重點扶持了棠溪雲海等一些競爭力強、覆蓋面廣、能帶動的茶葉加工企業,2006年“雲海”商標茶產品通過QS認證;以棠溪村特種茶加工為中心,生產的“囡兒春”等茶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惠及全鎮1萬以上人口的就業生活問題。

工業經濟

潭頭鎮把發展項目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的引進和建設求突破,推動經濟又快又好發展。2003—2006年,先後引資3.6億元,開發了坑口、洋坑、棠溪、柘頭、敢江洋等水電站。其中寧德市重點項目——潭頭電站,總投資1.84億元,裝機溶量2.4萬千瓦時,年平均發電量7412萬千瓦時。同時,實施“內引外聯”雙軸滾動策略,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在全鎮範圍內形成了以水力能源開發為新增長點,以茶葉、芙蓉李、竹木加工為重點,以糧面加工為補充的鄉村企業發展格局。福安市興達餐具有限公司生產的漆筷、工藝筷、十祝筷,工藝精湛,暢銷東南亞、歐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潭頭鎮竹木加工的龍頭企業,有力帶動當地竹木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

潭頭鎮以改變當地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大力推進“年萬里”路網工程和農村水利“六千”工程建設。新建了潭頭中學師生食宿綜合樓,改造了漁溪洋、東坑、高岩三所國小危房,硬化了太逢學校操場,改造了半坑國小教學樓等,農村義務教育設施得到逐步完善。新建了樞洋、汾洋、富羅坂、上坪洋村委會、鎮區老人活動中心樓等。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極大提高了農村供電質量。電話通信使用普及率大幅度提高,行動電話信號輻射行政村率達100%。省定貧困村——半坑的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後柘少數民族“造福工程”搬遷基本完成,東坑頭“造福工程”搬遷已經起動,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