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角膜知覺減退或喪失,瞬目反射遲鈍;
2.角膜上皮乾燥、混濁、大片剝脫;
3.繼發感染、前房積膿,重者角膜穿孔。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角膜知覺減退,伴同側面、額部皮膚感覺減退。
2.角膜病變由中央向周邊,由淺入深發展,甚至合併感染形成嚴重角膜潰瘍。
3.病程慢性、無疼痛、充血輕。
疾病概述
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不僅使角膜有十分敏銳的感覺,還具有調節角膜營養代謝的重要功能,是角膜免遭感染、變性等病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炎症、外傷、腫瘤壓迫、手術損傷等原因使三叉神經受損,角膜知覺即告喪失,對外來機械性損傷失去防禦反應,在營養代謝發生障礙的基礎上,一旦上皮受損脫落,很易遭至感染,引起神經麻痹性角膜炎。保持角膜濕潤,預防感染是防止本病發生的關鍵。
症狀體徵
因角膜敏感性下降,即使角膜炎嚴重,但症狀輕微,僅因眼紅、視力下降、分泌物增加等方來就診。最初表現,在螢光素染色下可見淺層點狀角膜上皮著染,繼而片狀上皮缺損,甚至有大片無上皮區域。反射性瞬目減少。如果繼發感染,則演變為化膿性角膜潰瘍,極易穿孔。
中醫診斷
神經麻痹性角膜炎中醫辯證多為風邪中絡所致。常與痰阻、氣滯、血瘀、血虛等合而為病。
證候:患眼不痛不酸,抱輪紅赤,黑睛混濁,視物如隔大霧,常伴口眼?斜或肢體麻木。
辨析:①辨證:以患眼不痛不酸,抱輪紅赤,黑睛混濁,視物不清為辯證要點。②病機: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五官九竅、皮肉筋脈,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著衛氣不足,抗禦無力,則風邪乘虛而入。又因“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邪中於頭面經絡,則經隧不利,以致水谷精微不能上行滋養目竅,故見黑睛混濁,視物不清;與瘀血合病則抱輪紅赤與痰阻合病,則筋肉失養,故見口眼?斜、肢體麻木。
鑑別
1.暴露性角膜炎:早期也可引起角膜乾燥、暗淡無光、知覺減退,但病人仍有角膜炎的刺激症狀:畏光、流淚、疼痛等,且有造成眼瞼閉合不全的明確原因。
2.乾燥性角膜炎:其病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淚液分泌減少、淚液膜不穩定。早期結膜及角膜呈瀰漫性霧狀乾燥、無光澤,病人可有較明顯的異物感。多為雙眼患病,裂隙燈檢耷可見淚膜破裂時間縮短,淚膜的中斷或缺失,淚液分泌試驗(schirrer氏試驗)陽性。
3.神經營養不良佐角膜水腫與大泡性角膜水腫的鑑別:前者為角膜失去光澤,上皮水腫,水腫區呈小點狀混濁或散在性小水泡,睫狀充血輕,無痛性,病情進展快。後者角膜上皮明顯水腫,其中有一個或數個大泡隆起,泡中有混濁的液體,數日後大泡破潰後又形成小泡,疼痛明顯,病程緩慢。
診斷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鏡檢可診斷。
治療方案
①保持眼表的濕潤:使用人工淚液和眼膏。
②預防感染:套用抗生素眼液及眼膏。
③促進角膜缺損灶的癒合:戴用軟性接觸鏡或包紮患眼。
④手術:如治療無效,可行瞼緣縫合術或用肉毒桿菌毒素A造成暫時性上瞼下垂保護角膜;如已演變成性角膜潰瘍,則按角膜潰瘍病原則處理。
⑤積極治療三叉神經損害的原發疾病。
西醫治療
1.輕症時角膜表面套用潤滑劑如素高捷療眼膏;戴防護眼鏡建立濕房;或塗用大量消炎眼膏,預防感染,或結下注射廣譜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針2萬U來預防感染。
2.對經久不愈的大片上皮缺損,需行臉緣融合術,並至少保持半年到一年。
3.如繼發感染則按角膜的感染性潰瘍處理,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套用、散瞳等。
4.針對病因治療是必要的,否則本病極易復發。
中醫治療
治法:法風通絡。
方藥:牽正散(《楊氏家藏方》)合消風散(《醫宗金鑒》)加減。白附子3g,僵蠶6g,全蠍1條,荊芥6g,防風9g,當歸9g,生地9g,蟬蛻6g,甘草3g,屬風熱者加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夾痰者加陳皮、半夏;氣滯加柴胡、青皮;血瘀加桃仁、紅花;血虛加黃芪、阿膠;屬肝陽化風者加鉤藤、夭麻;肢體麻木加秦艽、桑枝等,後期留有雲翳者,加木賊、白蒺藜。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1.治療原發病。
2.局部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眼墊包眼。
3.如繼發感染,則按感染性角膜潰瘍處理。
4.配戴軟性角膜接觸鏡。
5.長期不愈者,可採用瞼裂合術和結膜瓣遮蓋術。
6.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
1.輕症每日數次滴(塗)抗生素眼劑及人工淚液等,保持角膜濕潤及預防感染,輔以口服多種維生素治療。
2.重症除局部用藥及散瞳外,需行手術治療。
求醫網神經麻痹性角膜炎專題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