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的沉思

社會學家的沉思

《社會學家的沉思》是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沙蓮香。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社會學家的沉思: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容簡介:我們策劃和組織這套叢書的目的,是要邀請社會學界的專家學者,利用訪談錄這種靈活多、涵蓋面廣的方式,圍繞人們特別關注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圍繞社會學界特別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從社會學的角度,從歷史、現實到未來,從中國與世界的對比中,對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學作一次回顧與前瞻,同時,希望藉此機會,實現中國社會學家的文化聚會,以使社會學對中國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當我們和出版社簽訂了契約,著手組稿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兩個拷問,一個拷問來自“社會學家”這四個字,另一個是關於“訪談”對於社會學的意義的拷問。對於“社會學家”這四個,不少人都表示不敢妄稱;有人斷言,中國真正能稱得上“社會學家”的只有寥寥數人;有的人怕沾“社會學家”這四個字的光,建議乾脆把“社會學家訪談錄”改為“社會學人訪談錄”。這些都是善意的勸告。但我們用“社會學家”四字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把它和某種盛名聯繫起來,在我們看來,社會學家只不過是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人罷了,就像工人和農民一樣,所以,我們還是堅持使用了“社會學家”四個字。在組稿時,我們邀請了三代社會學人,他們中有的已功成名就,有的還默默無聞。這兩種人,“有名”和“無名”對於解讀中國的社會學,並通過這種解讀去解讀中國社會,都同樣重要。

作品目錄


沙蓮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心理學家)
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國民素質的提高
世紀之交的反思:如何認識中國人――怎樣看待中國人
的民族性――忠恕?中庸?務實:中國人的民族心理結構
――百年回顧:農民群體意識的積澱――知識分子群體
意識經歷了怎樣的變遷――改革開放:中國一場觀念更
新的革命――中國的變革為什麼從農民開始――文人經
商:知識分子的觀念變革――國民素質:中國人民族精
神的再造
周運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中國社會學與住宅社會學研究
專家)
世界化:東西融通的未來文明
20世紀的啟示:世界化的潮流――文明中心主義是一
柄雙刃劍:西方的“文明衝突論”和漢語圈的“新保守
主義”――遏制非西方文明的機會還剩多少――如何為
世界化開闢道路――西方文明:沒有得到全面而充分的
發展――西方文明對中國文明的全方位影響――人類文
明的未來:走向共同的全面發展
王雅林(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學教授,生活方式研究專家)
“換一種活法”:中國社會生活方式與現代化
應時代之運而生的理論課題――給生活方式正一下
“位”――尋求“生活美”: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建構的目
標模式――營造“發展美”:中國現代化的超越和挑戰
――市場“雙刃劍”下的洗禮――走進“比特世界”――
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周 星(北京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 社會人類學
者)
從族際角度理解多民族的中國社會與文化
研究中國社會的視角:族際社會――多民族的社會結構
中的“地方性”――地方族際社會:一個很有價值的觀
點――中國社會裡文化的差異性和同一性――中國社會
的多重認同――異文化的誤解――類人之類:一個人類
學者應具備的品質――如何看待政府扮演的角色――能
否學以致用
葉南客(江蘇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青年社會學家)
人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的核心
人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的核心――人的現代化與社會
現代化的互動性――人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生
活質量的提高與人的現代化――素質立國――文化轉型
與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人的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新
人的關係――人的現代化的目標與指標――“人的質
量”時代的到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工程
―― 人的現代化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主題――中
國人走向現代文明的三大工程
石秀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社會心理研究專家)
人性假定與社會制度設計
人性是什麼――馬克思、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的人
性假定和社會制度設計――一人性假定與社會制度設計間
有關聯嗎――人性假定與資本主義制度設計:利己的理
性人――資本主義社會所依賴的人性假定的偏差――人
性假定與社會主義制度設計:為公的混合人――對社會
主義制度設計所依賴的人性假定的檢討――不同社會制
度下的人性差異有那么大嗎――中國的改革為什麼是
“摸著石頭過河”
羅紅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文化人類學研究專
家)
實然與釋然:文化人類學 “解釋”社會的雙重變奏
知識譜系中的兩位巨子――普遍性規則與處世哲學――
列維?史特勞斯:二元對立――希迪厄:存在條件――
“存在”于歸屬關係中的區分――“經濟資本”與“文
化資本’――社會主體在相互關係中定位――被分類的
分類者:第三秩序的形成――“存在”於對立統一關係
中的分類――文化人類學的基本命題――“知”的遠近
法――研究的問題意識――方法論――要證明的理論
――與理論相關的研究態度――歷史觀――對科學的思
考――知識共同體:架設文化“對話”的橋樑――人類
學的“解釋”與社會學的“解釋”
邵道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社會心理學研究家)
國民心態危機:六大病態的社會心理
什麼是病態社會心理――物慾化傾向:重物質,輕精神
――粗俗化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復歸――冷
漠化傾向:靈魂的癱瘓――躁動化傾向:情緒化和非理
性――無責任化傾向: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浮
夸虛假化傾向:經濟功利性取向――面對現實社會存在
的六大病態社會心理 我們該怎么力
翟學偉(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社會心理學家)
中國人:臉面類型、關係構成與群體意識
國民性與中國人的“面子”――中國國民性問題的提出
――“面子”:不想還好一想就糊塗――“臉”和“面子”的
區分――什麼是“愛面子”而“不要臉”――“臉”“面”的
同質性――“關係,,對“臉面”同質性的影響――做戲:
“臉面”異質性的體現――從“臉面”四分圖看做人類
型――儒家思想與做人成敗――中國人的人際關係――
中國人際關係的基本模式――“報”:中國人的社會交
換――“擺平”:人情網中的和諧與衝突――中國人的
群體意識與行為取向――從家庭結構看群體意識――群
體中各個體的行為策略――一“三個和尚沒水吃”――中
國人“窩裡鬥”嗎――中國人的社會行為取向
張繼焦(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博士 社會人類學學者)
市場化中的非正式制度
為何選擇“非正式制度”來研究――規範研究應有充足
的理論準備――研究“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框架――從
社會結構角度看“非正式制度”――從制度變遷角度看
“非正式制度”――幾個主要的基本概念――社會科學
研究離不開實地調查――案例分析:非正式制度的特徵
與功能――交易成本與家庭經濟――非正式的“金融制
度”――比技術更重要的是制度變遷――地方性規劃與
土地制度變遷――鄉鎮企業:不規範的產權制度――尋
根經濟人緣環境與海外投資――改革之路:從瓊海市看
中國――關於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學術觀點
張其仔(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 經濟社會學研究學者)
社會資本與資源的網路化配置
中國為什麼可以走漸進式道路:經濟學的解釋――不同
於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表現
形式:社會網路――網路交換的邏輯――網路交換的價
格――中國人的關係取向――經濟關係與社會關係的重
合:組織的網路化與資源的網路化配置――農村改革為
什麼成功――國家與村莊的衝突:一個沒有擺脫的循環
――家庭主義的限制――社會信任與民間傳統――社會
記憶力的創建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