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破曉時分
影片類型
劇情 / 古裝
片長
92分鐘
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對白語言
漢語國語
色彩
彩色
攝製格式
16 mm
製作公司
國聯影業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上映日期
中國台灣Taiwan
1968年2月17日
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68年6月13日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李翰祥 Han Hsiang Li
宋存壽 Tsu-shou Sung .....執行導演
原著
朱西寧
編劇 Writer
姚鳳磐 Feng-pang Yao
演員 Actor
楊群 Peter Yang Kwan .....陳老三
趙麗萍 Liping Zhao .....陳妻
韓蘇 Su Han .....陳父
馬驥 Ji Ma
孫越 Shueng Yue .....師爺
洪波 Bo Hong .....縣太爺
李虹 Lee Hung .....大婦
佟林 Lin Tung
製作人 Produced by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攝影 Cinematography
陳喜樂 Hsi Lok Chen
剪輯 Film Editing
張仲民 Zhongmin Zhang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曹年龍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張佩成 Pei-Shing Chang
劇情介紹
寒冬的黎明前,新當小衙役的陸老三,跟著老衙役學習當差儀式,供香拜神,保佑這輩子能捧著鐵飯碗.這天,縣太爺升堂辦案,提審一對喊冤的男女囚犯.女犯人供詞,她是個苦命的貧家女,生活所迫賣身給商人作妾,因為大娘厲害,商人破產,又把她轉賣給別人.她在男人爛醉熟睡時候又不得不離開那間茅草與木料搭就的`金屋'出走,偷跑回家.她在大雪路上碰到一個趕驢的好心男人,誠懇送她一程.誰知在她離家時候,她的丈夫被人謀財害命,在趕路的途中,她和那個好心的男人一起被衙役逮捕,說她勾引外面男人合夥`謀殺親夫'.同囚的男人信誓旦旦地說根本不在場,此案與他毫不相干.而大娘和衙役帶班的八爺合計,一口咬定這對男女是兇手.
那貧寒女沒有人給她說情,又沒有錢賄賂縣太爺,在橫暴迂腐的縣太爺的一味威逼下,那可憐女人在惡棍之下屈打成招,狡黠陰險的師爺穿針引線,八爺和大娘等人又忙布置各項偽證,小衙役首次當差,就碰上這樁冤案,老衙役逼著小衙役充當旅客小差作假證詞,害得這一對素不相識的無辜男女,以通姦謀殺親夫罪被處以極刑.
影片賞析
《破曉時分》是台灣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此片是四九年以後大陸外華語電影中第一部深刻反省中國傳統父權社會文化和人性的卑劣之處的嚴肅電影,也是第一部探索性的非商業電影。全片將時間壓縮於破曉前夕的深夜,低垂的夜色和扭曲的人心重重壓迫,將主人翁內心的掙扎與無能為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的故事發生在清末,說的是大雪之夜,一個商人身帶五百兩銀子到二房妻子處過夜。商人與這個女子開玩笑,說是以五百兩銀子的代價把女子賣與別人了。女子聽說以後信以為真,於是趁商人熟睡之時偷偷逃走,路遇一個收賬回家的男子,男子見女子在雪地中行走不便,於是好心的讓女子騎馬。半路上兩人被官府的邏卒扣留,帶往縣衙。原來女子走後,商人不知被誰殺死,五百兩銀子不翼而飛。商人的原配妻子以勾結姦夫,謀財害命的罪名指控女子。恰好那個收賬得好心人身上正好有五百兩銀子,受了賄賂的縣官和衙役們以嚴刑拷打和偽證指控,草草得把這對無故男女定成了殺人兇手。
此片改編自朱西寧的同名小說,而小說的靈感來源則是著名的宋代傳奇《十五貫》。不過作者的著眼點不是如何折案斷獄的懸疑過程,而是直指傳統父權社會的黑暗和冷酷。全片從一個初入衙門的小差役——老六(楊群)的眼光去敘述這個冤案是如何造成的,這樣就形成了兩條主線,一方面是通過被屈含冤的一對男女的敘述來倒敘這樁命案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是官府處理這樁案子的所作所為給這個新來的小衙役造成的心理衝擊。
這個第一天到衙門“上班”的糧行的少東家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從震撼、戰慄到無奈的同流合污,假扮可店老闆,為最後的定案作偽證。使得整部電影不再局限於一般的對腐化的官府的控訴,進而成為對專制體制下每一個人的心靈拷問。影片的最後沒有交代到底誰是殺人兇手,只是以老六帶著一身的疲憊和壓力回家的場景最為結尾——這個見識了社會現實的青年該怎么辦呢?逃避?反抗?還是沆瀣一氣?這些問題影片的作者就留給觀眾了。
《破曉時分》雖然不是李翰祥執導,但是卻有著濃厚的李氏烙印,實際上掛名策劃導演的李翰祥對這部電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據李自己回憶,此片是他親手剪輯的。(當時為了發行的緣故,國聯的每部電影都打上李翰祥“策劃導演”的名頭,李也儘量參與每片的創作,但是像《破曉時分》那樣的全程參與實在是絕無僅有的)全片在氣氛營造和鏡頭剪輯上無不顯露出一種大家風範,不必說在那個銀幕上充斥著純粹商業化的黃梅調和武俠片的時代,即使以現在的眼光加以考察,也不能不令人讚嘆其中蘊含的沉穩的美學意味和睿智的哲理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