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筍位於泉州市新門外浮橋北向的一座小山,名叫“龜山”的西側。由於此地有石筍,因此,這條江稱“筍江”。宋代建於筍江上的梁式石橋,亦稱為“石筍橋”,物像雖小,影響卻很大。宋泉州知府王十朋有詩云:“刺桐為城不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
石筍根高3米,柱圓形,上尖下粗,白色花崗岩石雕琢,由四段疊成,形態古樸。
石筍的時代,據《泉州府志》上載:“宋郡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石筍,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郡守張嵓補而屬之……”。高惠連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來任泉州郡守。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北宋以前的遺物。
石筍從它的形象看,似男性生殖器,很可能是圖騰崇拜物。有人認為它是原始社會的遺物,但從它的長度和雕琢形狀來看,應該是經過金屬工具加工過的石雕,因此有人說是婆羅門教的崇拜物,它為研究古泉州宗教活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石筍的保護很重視,曾撥專款砌築白石護欄加強保護,1961列為本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