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寧夏吳忠市簡介2、明慶王朱栴記載“石佛寺 古靈州城上”3、吳忠市石佛寺唐代“造石佛像”千年古寺
寧夏吳忠市石佛寺簡介:
寧夏回族自治區瀕臨黃河、古靈州故址的吳忠市境內,有一座古代的寺廟:石佛寺。石佛寺位於寧夏吳忠市東郊的東塔鄉,有石佛兩尊。寧夏著名考古專家鍾侃研究員曾考證,石佛寺最遲建於元代,甚或唐宋。在明代黃河水淹沒古靈州城以後出現的的“河崖子”的拐彎處、清水溝邊。
寧夏吳忠市石佛寺始建年代未見記載,明洪武間曾有僧人重修。吳忠市石佛寺歷史上多次經戰亂、水災等破壞,清光緒九年(1881年)又曾再次重修。此後又經過三次擴建,置大殿、觀音廟。存石佛像2尊、碑文、鉄鍾。1958年被拆除。1981年在原址重建。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和七月三十日為吳忠市石佛寺廟會。(《吳忠市志.》中華書局2000年5月第878頁。)寧夏靈武市人陳永中先生,曾為吳忠市石佛寺撰寫碑文。
明慶王朱栴記載“石佛寺 古靈州城上”
大明慶靖王朱栴撰寫的宣德《寧夏志》記載:“石佛寺(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古勝佛寺也。洪武間,僧胥居耳著重修,在興教寺東,古靈州城上(北)。”(朱栴撰、吳忠禮箋證:《寧夏志箋證》卷上(十三)“寺廟”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元月,第107頁。)明管律撰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石佛寺 古靈州城北”。
右上圖:寧夏歷史考古專家魯人勇研究員、吳忠禮研究員、白述禮教授等,考察寧夏吳忠市石佛寺。
(管律撰、陳明猷校勘《嘉靖寧夏新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93頁)朱栴《寧夏志》和管律《寧夏新志》記載證明:
第一、寧夏吳忠市的石佛寺是一座古代寺廟。明代初年的朱栴認為是石佛寺是“古勝佛寺也”,可見,石佛寺是一尊歷史久遠的古代寺廟。最早始建於何朝何代,已經不可考,但既然是洪武間曾經有僧人重修,重修以前的原石佛寺,應該是明初以前的寺廟。明初以前最遲應該是明代的前朝元朝、西夏,或者更早。
右圖:寧夏吳忠市石佛寺碑。
第二、朱栴記載石佛寺是位於“古靈州城上”,古人以北為上;所以,管律記載“古靈州城北。”朱栴、管律所說“石佛寺,古靈州城(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北”的古靈州城,是指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始建,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黃河水淹沒以前的靈州城(公元前191年至1384年)。又考吳忠市以外,寧夏銀川市等全區各市縣,都沒有石佛寺,只有吳忠市有。因此,根據朱栴、管律關於石佛寺在古靈州城北的的記載,寧夏吳忠市東塔鄉的石佛寺,就成為古靈州城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重要歷史文獻佐證。然後,加之2003年5月8日,吳忠市出土唐靈州呂氏夫人墓志銘,呂氏夫人“終於靈州私第”“殯於回樂縣東原”,唐靈州墓在靈州的墓地正是在今吳忠市,因此,寧夏歷史、考古專家最後確證:古靈州城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吳忠市石佛寺唐代“造石佛像”千年古寺:
專家考證,今寧夏吳忠市是古靈州城的故址所在,因此,歷史上佛教盛行,特別是在大唐盛世,靈州是朔方節度使理所,大唐朝廷先後派文臣武將100多位來靈州坐鎮,靈州成為西北軍事重鎮,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興盛。
右圖:寧夏吳忠市石佛寺大殿。
中國著名佛學家、中國佛教協會原副會長兼副秘書長、中國佛學院原副院長兼教務長周叔迦(1899—1970)先生曾經考證 : “ 唐開元六年( 718 年),朔方節度使曾請大法師說經, 造石佛像 。天寶十四載(755年)。玄宗以其地列剎之中,練習騎射,因令(辯)才為教誡臨壇度人。至德初,以(辯)才為朔方館內教授大德,建《法華》道場。”(周叔迦著《中國佛教史》[4])周叔迦先生指出“朔方節度使曾請大法師說經,造石佛像”。唐朔方節度使坐鎮靈州,古靈州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考寧夏地區銀川市等全區其他各市縣,都沒有石佛寺,惟獨古靈州、朔方節度使理所,即今吳忠市有一座石佛寺。周叔迦先生考證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靈州朔方節度使“造石佛像”正好與有石佛像兩尊的古靈州今吳忠市的石佛寺,不謀而合,同在一地。據此,周叔迦先生的考證為吳忠市石佛寺的石佛像找到了原造出處,說明吳忠市石佛寺石佛像的來歷,有可能是唐玄宗時候“造石佛像”開始的。吳忠市石佛寺的始建年代,也有可能上推到唐代。
右上圖:寧夏吳忠市石佛寺庭院
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距今已經一千二百多年,說明寧夏吳忠市石佛寺,應該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寺。
那么,周叔迦先生考證開元六年(718年)造石佛像的“朔方節度使”是何人呢?應該是靈州都督的強循。“強循,字季先,鳳州人,仕累至雍州司士參軍,修強公渠,詔書褒予甚厚,歷大理少卿,太子右庶子,為政辦給,不為威嚴,遇人盡信不疑,然當時恨其少文雲”(《新唐書》卷100,《強循傳》)
右圖:寧夏吳忠市石佛寺大殿
學術界考證,朔方節度使是開元九年(721年)所置。開元六年(718)的靈州鎮將,應為開元四年(716年)七月,出任靈州都督強循。((郁賢皓著《唐刺史考全編》第二編卷一八第1冊,第333頁;白述禮著《大唐靈州鎮將》,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399頁、第414頁。))
周叔迦先生考證唐代靈州造石佛像的寺廟叫龍興寺,該寺住持為高僧辯才。《辯才傳》記載: “天寶十四載(755年)。玄宗以北方人也。稟剛氣多訛風。列剎之中余習騎射有教無類。何可止息。詔以(辯)才為教誡。臨壇度人。至德初肅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鴻漸奏才住龍興寺。詔加朔方管內教授大德俾其訓勵。革獫狁之風。循毗尼之道。復命為國建法華道場。及駕回既復兩京。累降璽書。末塗尤於大乘頓教留心。”(《宋高僧傳》卷十六;《唐朔方龍興寺辯才傳 》)
右上圖:寧夏吳忠市石佛寺碑文
《唐朔方龍興寺辯才傳》記載,與周叔迦先生考證基本相符合。唐玄宗時期靈州都督強循“造石佛像”,唐玄宗派辯才到古靈州今寧夏吳忠市龍興寺“為教誡。臨壇度人”;唐肅宗靈武(靈武郡,即靈州今吳忠市)即位,接受當時出任朔方節度留後、後來唐代宗時候擔任宰相的篤信佛教的大唐名臣杜鴻漸的奏章,詔辯才住持靈州龍興寺,下詔封辯才為“朔方管內教授大德”,並建《法華》道場。
右圖:寧夏歷史專家考察石佛寺
中國寺廟名稱往往不同時代,會有改變。綜上所述,唐朝唐玄宗時期,靈州有龍興寺,靈州都督曾經“造石佛像”。而據朱栴《寧夏志》記載,石佛寺明代以前是“古勝佛寺也”。這樣,就有可能因為靈州都督造石佛像,於是,後來龍興寺也叫“勝佛寺”,再後來,又直接稱為“石佛寺”。由造石佛像到勝佛寺,再由勝佛寺到古靈州今吳忠市的石佛寺,顯然似為一脈相承。據此,考寧夏吳忠市石佛寺名稱變遷的經歷大約可以推論為:1、唐代:龍興寺(“造石佛像”)——2、明代以前西夏、元朝:(古)勝佛寺——3、明代以後至今:石佛寺。( 20120504;B.S.L.05.0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