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2:四句話讀懂陽明心學

知行合一王陽明2:四句話讀懂陽明心學

作者簡介:度陰山,人民大學史學碩士、北京大學歷史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書院講師,暢銷書《帝王師:劉伯溫》《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作者。

基本信息

正文摘錄

第一章 無善無噁心之體——陽明心學的世界觀

世界觀,簡單地講,就是每個人對世界怎么看。其著眼點是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那么,在王陽明看來,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或者說,王陽明的世界觀是什麼樣的呢?幾萬年前的黃昏,四個人類攀上參天大樹欣賞落日。落日最後的餘暉在人間消失時,整個世界融為一體,萬籟無聲。

第一個人類虔敬地說:“感謝神創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第二個人類不以為然,糾正他道:“世界是某種物質爆炸後誕生的,與神有何關係!”“你倆真蠢!”

第三個人類指著自己的心臟說,“世界是我心的反映。我心在,世界就在;我死後,世界也就沒了。”

三人各執己見,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一個人類從冥思中悠悠醒轉,說道:“你們呀,良知不明,所以把這世界看得支離。”

三人異口同聲質問他:“你認為這世界是怎么回事?”此人回答:“天地萬物本一體,無善惡之分。如果你們覺得世界萬物有善惡之分,只是你們的心為它們分出了善惡。倘若心無善無惡,萬物就無善無惡。這樣看來,世界是什麼樣,我心說了算。”

這顯然是第三個人的論調。前兩個人類鄙夷地一笑,第三個人揚揚得意,但第四個人又補充道:“但沒有這世界,我的心也就不稱之為心。試想,世界萬物不存在了,你的心還有什麼用?軀體不在了,你的心臟還有什麼用?所以我說,世界和我心,是互相感應互相依存的。”

多年以後,我們知道了,第一個人類的世界觀是唯神論,第二個人類的世界觀是唯物論,第三個人類的世界觀是唯心論,第四個人類的世界觀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不唯神、不唯物,也不唯心,只唯良知。

有善有惡是習氣所染

人人皆有良知,為何有人會流芳千古,有人則遺臭萬年?為何有人出類拔萃,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惡人?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們的人生觀出了問題。

用王陽明的話講就是:他們的心,失去了本體。所謂失去本體,其實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陽明說,有善有惡意之動。良知一旦被遮蔽,所發出的意(念頭)就有了善惡,而有了善惡之後,又不肯為善去惡,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陽明的結論是:

習氣所染。

習氣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王陽明不無遺憾地說,由於不是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地去致良知,所以由眾人組成的這個社會不是真誠惻怛的,而是充滿了客套和虛偽。很多人為了生存下去,只能客套和虛偽。諸多客套和虛偽的道理與聞見漸漸進入我們的心,久而久之,日日增多,不能真誠惻怛,良知於是被遮蔽。

心學巨子李贄發揮道:“良知既然被遮蔽,則若發而成為言語,其言語就不是出自衷心的東西;見而成為政事,政事就無根袛;著而成為文辭,文辭則不能達,欲求一句有德之言,終於不能得。緣由何在?因為童心(見後文)已經被障蔽,我們把由外而入的聞見、道理當成了我們的心。”

已經以世俗的聞見、道理為心,那么,所言者皆社會中的聞見、道理之言,不是出自良知之言;言雖巧,同真我(良知光明的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不恰恰是以假人說假話,而事是假事、文是假文嗎?其人已經假,則實行起來則無不假。於是,“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

因為無所不假,所以整個社會是大假一片。王陽明說,在整個一片假的社會中:卑者昏於嗜欲;高者蔽於見聞。卑者諸如桓溫,名利薰心(嗜欲),只要出名就可以;高者譬如劉秀,由於他當時所處的社會觀點可能就是“做大官,娶美女”(見聞),所以他被見聞所蔽,才樹立了這樣不爭氣的人生觀。

十幾年後,隨著他的成就不斷增強,他的人生觀也就成為成就帝業,匡濟百姓了。還有一種高者,就是自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的人。

王陽明曾對人說:“當初在龍場驛站時,聽我講心學的人都是蠻夷,和我聊天的人都是中土亡命之人,和他們聊良知,他們一聽就懂,手舞足蹈。後來和一些知識分子聊,總是處處碰壁。這就是聞見越多,良知被遮蔽得越重。”

那么,是不是我們不進入社會,我們的良知就不會被遮蔽,而我們很容易就可成為聖人了呢?王陽明大搖其頭說: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如果我們的良知被習氣所染而遮蔽了,那我們心發出的意就有了“善惡”,有了善惡,卻不為善去惡,你的人生觀也就有了善惡。

解決它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光明我們的良知。你的世界觀正確了,才有正確的人生觀。如果每個人的人生觀都是正確的,那這個世界就很容易進入大同世界。

事上練就是練心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個困惑,當然也是我們的困惑。他問:“靜坐用功,覺得此心異常強大,甚至想著如果我們遇到某某事,必能輕鬆解決。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煩躁。”靜坐作用巨大,但純靠靜坐還不能徹底根除私慾成為聖賢,而且靜坐有可能引發弊端,走入枯禪之境。王陽明針對此症,提出第二個方法論,這就是事上磨練。他對陸澄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練,通俗而言,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後就進入“不動心”境界。“事上練”是王陽明心學的頂級方法論,它不是陽明心學的補充,而是和陽明心學理論息息相關,渾然一體。為什麼必須要到事上磨練?王陽明說: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眼耳鼻口只是客觀存在著,那它只是個器官。眼睛之所以是眼睛,是因為它能看萬物之色;耳朵之所以是耳朵,是因為它能聽萬物之聲……眼耳鼻口要證明它存在的價值,必須要和萬物產生聯繫,而作為眼耳鼻口的主宰“心”存在的價值也是要和萬物產生聯繫,否則它也不過是個器官。那么,事上磨練,練的到底是什麼?很簡單,由於“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所以我們去事物上練的最終目的就是練心!正如磨刀,你的目的是讓刀鋒利,而不是讓磨刀石鋒利。如此看來,事上磨練就是存天理、去人慾,就是讓自己的喜怒哀樂恰到好處,不可過分,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體。我們事上磨練,就是要到人情事變上去練心,喜怒哀樂是人情,富貴、貧賤、患難、生死是事變,事變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變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練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練。處富貴,自會喜,但不可大喜若狂;處貧賤患難,自然哀,但不可哀傷欲死;遇生死,自會恐,但不可嚇得六神無主、失魂落魄。你的良知自會告訴你應對人情事變的方法,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人情事變中去努力地保持“和”,反過來,你在人情事變上的表現又進一步築造了你的心,呼應了你良知給出的方法,讓你的內心變得更為強大!

主要內容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既是陽明心學的核心,也是最適合初學者的門徑,本書由此入手,為普通人入門、理解和掌握陽明心學,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體系。

心學絕非空泛的理論,王陽明最重“事上練”,《傳習錄》和其他心學著述充滿了生動的事例和絕妙的譬喻,但現代人的解讀往往支離破碎、難以理解。

只要提綱攜領地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字句的隔閡將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讀完以後如醍醐灌頂,從此不再困惑和猶豫,內心寧靜而強大。

四句教就是心學關鍵,分別隱含了陽明心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是初學者徹底讀懂心學精髓的最佳路徑,也是現代人修煉強大內心,應對殘酷現實的不二選擇。

本書抓住心學要領,並以王陽明親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說理,娓娓道來地直抵心學思想根本。

目錄

序 篇 四句教——陽明心學的天機與綱要 /1
第一章 無善無噁心之體——陽明心學的世界觀 /8
一、心是萬物的尺度 /9
二、心即世界 /15
三、善惡只是一物 /22
第二章 有善有惡意之動——陽明心學的人生觀 /29
一、人人皆可為堯舜 /30
二、意志獨立方有自尊 /32
三、內聖外王 /36
四、不過度,不執著 /39
五、有善有惡是習氣所染 /46
第三章 知善知惡是良知——陽明心學的價值觀 /49
一、良知是道德與智慧的直覺 /50
二、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寶 /55
三、王陽明的普世價值觀 /58
第四章 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心學的方法論 /62
一、四事規:陽明心學的四誡 /63
二、靜坐:獨處時的自我管理 /68
三、事上練就是練心 /71
附圖1 /74
附圖2 /75
附圖3 /76
第五章 此心光明,內聖外王 /77
一、工作即修行 /77
二、放下“我” /84
三、責人與責己 /89
四、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92
五、心學養生法 /99
六、心學之勇 /102
七、知行合一就是槓桿原理:撬動天地萬物 /104
八、所以恐懼,良知不明 /114
九、陽明心學與情緒控制 /115
十、人生規劃只能“致良知” /119
十一、解決囚徒困境的“誠” /122
附圖4 /125
附圖5 /126
第六章 王陽明心學的命運 /127
一、王陽明心學的分裂——左派心學洪流 /127
二、光輝的斷頭台——何心隱 /135
三、心學巨子李贄 /143
四、心學在清朝 /152
五、心學改變中國 /158
六、心學讓日本脫胎換骨 /171
七、王陽明心學的衝擊波:在軍事和管理領域的光芒 /180
附 錄 《大學》——陽明心學的源泉 /190
後 記 /2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