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起源

古盧氏遺址在長清縣城西南10公里處,現屬歸德鎮。 俗稱“盧城窪”。 古盧城略呈方形,頗似一隻朝靴。

古盧氏遺址在長清縣城西南10公里處,現屬歸德鎮。俗稱“盧城窪”。古盧城略呈方形,頗似一隻朝靴。面積約4平方公里。據史書載,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黃河決口,水淹盧城,致古盧城全城下陷,變成一個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約1800米的大凹窪。讓人費猜的是東城牆沒有下陷,據年長者講,現在的國莊正西那一段城牆,在20****30年代高處尚有6——7米而巍巍然屹立著。1958年以前,盧城窪周邊的村莊還分別以盧城東門、盧城西門、盧城南門和盧城北門命村名。是年,黃河決口,再次沖淹盧城,將低凹千年的盧城窪淤為平地。古城不見了,西、南之門更是難覓其蹤。水患過後,“西門”分為石官莊、周莊、董莊三村;“南門”分為劉莊、高莊;而“東門”、“北門”則改稱國街和褚集。自此,“盧城”之名便不復存在,只有深埋於地下歷數千年滄桑的盧邑古城給後人留下許多難於破譯的謎團。
時間流淌到2000年6月18日,古盧城及居住其周邊的盧氏宗親突然迎來一批既遙遠又親近的客人——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及其夫人金玉淑一行。而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竟是到此尋根問祖!
那么,盧氏始祖是誰?如何起始於長清?韓國的盧氏又是如何輾轉到的韓國呢?
約公元前730——698年,齊襄公荒淫無道。他的幾個弟弟為避禍紛紛外逃,其中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往莒國。齊襄公被殺後,國、高二氏密召小白回國繼任,並立為國君,這便是後來稱霸諸國的齊桓公。高氏,即高 奚,姜太公第十一代(又說第十三代)孫。因擁立齊桓公為王而封賞於盧,並創建盧子國。高氏自此改姓為盧,而盧奚也便成了天下盧姓的始祖。後來,雖歷經滄桑,盧氏後人仍有許多居住在盧城窪周圍的村莊,而早年遷居本縣平安鎮盧莊村民珍存的於民國22年第五次修訂的《盧氏族譜》中也明明白白的記載著盧氏的淵源與遷徙。
另據韓國盧氏提供的先祖們的記錄可知,東渡到韓國的盧氏先祖是唐朝末年上護軍、翰林學士盧惠。據史載,盧惠的爺爺名鴻表,曾任徐州刺使;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山東黃巢、河南王仙芝起義,並於880年攻克洛陽,京城長安一片大亂。由於黃、王揚言要殺盡唐朝的皇族和大臣,致使朝中百官四處逃匿。大學士盧惠也攜家眷並9子和另外7名要好的大學士擊水搏浪,東渡朝鮮半島。盧惠與7位至交結為金蘭之好,誓稱不求同姓但求同名,各自在名諱上加一“禾”字偏旁,盧惠遂改為盧穗。當時的朝鮮半島正值新羅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孝恭王給予盧穗以國賓的禮遇。盧穗的9個兒子也為新羅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盧氏又是中國的名門望族,新羅王室便根據他們的功績,對盧氏9兄弟封伯九貫。悠悠千載,彈指一揮間,盧穗的9個兒子繁衍為朝、韓盧氏九大支系,達30餘萬人眾。
盧泰愚先生來長清期間參加了“世界盧氏源流研究會創立大會”,並與夫人一起參觀了盧國故城遺址,專程拜謁了盧國國君墓(高奚死後葬於封地,俗稱盧王墓)。盧國君墓(衣冠冢)是一個被綠樹包圍,碧草叢生的小山包,四周阡陌縱橫,遠處可見農舍村影,徐徐的涼風讓人在炎炎烈日下頓覺心曠神怡,碧綠的莊稼在天光雲影下展觀著無限生機。盧泰愚、金玉淑夫婦懷著虔誠而崇敬的心情來到盧氏鼻祖的墓前,向墓碑深深施以三鞠躬,緬懷這位世界盧人的始祖,緬懷世界盧人對故國、對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之後,盧泰愚夫婦雙雙在盧國國君墓前的國君墓遺址碑旁合影留念。實現了他久存於心底的謁祖尋根之心愿,實現了所有東遷韓國的盧氏後人的千年夙願。更加密切了中韓兩國人民源遠流長的深情厚誼
如今,古盧城遺址和盧國國君墓不僅成了世界盧人拜謁的聖地,也成了遊人尋源訪古的旅遊勝地。
出自遨遊網 作者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