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者[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

《盜火者》是一部反映中國教育的紀錄片。

2014年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縱橫中國教育時空,跨越3萬公里,走訪18個省市,採訪眾多的第一線教師、專家、家長、學子,以鮮活的事件、人物、觀點切入,從十個維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點:《重回人的語文》、《呵護童年》、《天梯》、《守望鄉村》、《大學大學》、《在路上》、《課堂風暴》、《尋找馬小平》、《學在民間》、《公民》。

內容簡介

盜火者由深圳書城電子出版物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製作的一部教育記錄片,是繼《先生》之後又一部針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入調查的紀錄片。不同於縱向回溯民國反思當下教育的《先生》,這一次,紀錄片《盜火者》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當下的教育。

這部由深圳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支持的紀錄片,前後謀劃數年,拍攝剪輯1年半,素材時長超過100小時,最終呈現的則是整整10集,每集30分鐘,分別是《重回人的語文》、《尋找馬小平老師》等。

10集紀錄片,初看之下,章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核心卻一脈相承,總編導劉曉梅將其解釋為“最能打動我們的東西”和“最痛的東西”。鄧康延則將此總結為中國當下教育中最需要關注的死角、暗角。面對教育的危局,朱學勤、錢理群、王小妮、張鳴、周國平、楊東平、陳丹青等名家一一發聲。

《盜火者》在鳳凰衛視中文台連播5集,反響熱烈,有網友在微博留言,稱紀錄片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劉曉梅自己則總結,“灰濛濛進去,透著光亮出來。”

分集劇情

第1集《重回人的語文》

什麼是語文?它不該是枯燥得讓人想燒掉的課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語文是語言背後的思想和靈魂,它教會人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然而,今天的語文課,質量已經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穫》雜誌主編葉開發現,女兒正在成為垃圾教材和病態課堂的受害者,他奮筆疾書,決心以一己之力《對抗語文》;在江浙,20多位一線教師自動集結,他們致力於給國小語文課本“挑錯”、“找茬”,並自覺探索“現代公民理念下的語文教育”;在民間,學者們回到民國,向老課本汲取言語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恢復語文的本義——人的語文。

第2集《 呵護童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華德福,一種源自德國的教育,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它是學園、花園、菜園和家園,它“呵護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開學的季節,陪伴兩個被體制教育折磨得疲憊不堪的孩子,杭州獨立教師郭初陽走進成都華德福學校,為期一周的“試讀”和“陪讀”,孩子們將體驗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種童年;而郭初陽,這個現行教育體制的質疑者,將為我們解讀華德福教育的種種細節,並探尋它與主流教育接軌的可能性。 孩子們是否會選擇華德福?家長的選擇又會是什麼?無論結局如何,“還孩子一個美好童年”的命題,已經無可迴避。

第3集《天梯——寒門學子的出路》

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篤信:知識改變命運。然而今天,寒門子弟藉以改換門庭的那道階梯,正在發出斷裂的聲音—— 他們,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弟;他們,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800萬山鄉孩子;在壟斷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超級國小、超級中學的大門外,他們逐年流失,轉而出現在田間地頭,或者打工者擁擠的列車上;他們,是遊走在城市邊緣的蟻族群落,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既無力“拼爹”,又沒能掌握起碼的謀生技能…… 究竟是什麼,讓寒門學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狹窄? 國家的轉型在加劇,而個體命運的轉型,卻似乎陷入了停頓。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已成為中國社會不能承受之殤……

第4集《守望鄉村》

鄉村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改變鄉村落後的基礎教育,恢復鄉村文化生態,需要民間力量具體而微、堅韌不拔的長期介入—— 免費午餐、募師支教、立人鄉村圖書館、德勝魯班木工學校……他們不約而同地踐行著陶行知、晏陽初們的信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眼下,他們能夠改變的,或許只是一個孩子,一所學校,一個鄉村;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相信,欲溫暖世界,必先擦亮一顆火柴。 守望鄉村,讓窮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5集《大學 大學》

英國教育家懷德海說: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伏案學習;在大學,他該站起來,四面張望。 2005年,詩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學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在那些年輕的面孔上,她讀到的是困惑、迷茫、貧乏、冷漠……12年的應試教育把他們壓成了扁平狀,他們缺乏常識、自私、現實,對周圍世界漠不關心;嚴峻的就業形勢壓抑了他們的夢想,他們無力“站立”,更談不上“四面張望”…… 劉道玉、錢理群、陳丹青、張鳴、周孝政、熊丙奇……大學裡的智識之士紛紛訴說體制之痛:官本位、學術腐敗、錢權橫行……,積習與流弊的漩渦中,人文精神消失殆盡。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大學?!

第6集《在路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櫻花盛開的武漢大學,最早釋放出中國高教變革的積極信號——學分制、雙學位、貸學金……一系列閃動著人文、人性光輝的改革舉措,讓劉道玉贏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譽。 時隔20年,在舉步維艱的泥潭中,中國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發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學正式開學了——當理想遭遇現實,朱清時,這個理想主義的校長能否將他領軍的“去行政化”改革進行到底?被打上“試驗”標籤的莘莘學子們,如何開始他們全然不同的大學生活? 珠海聯合國際學院,一所潛水七年的“內地與香港合辦大學”近日浮出水面,許嘉璐評價說:“UIC已經躍升為清華、北大級的大學”;校長負責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學、浸會大學的文憑……“洋大學”的衝擊波,能否對內地高校產生“鮎魚效應,”倒逼國內的高校體制改革?

第7集《課堂風暴》

沒有講台,老師“靠邊站”,學生三五成群簇擁在黑板前,邊寫邊討論,教室門洞開,參觀者絡繹不絕——偏居魯西南鄉村的杜郎口中學,一度因教學質量太差險些關門,如今卻以獨特的“學生自主課堂”聞名教育界。 專家評論說:“杜郎口模式”是課堂模式的革命性變革,是素質教育的希望之路;質疑的聲音說:杜郎口並未擺脫“應試”的窠臼。 魏勇、范美忠、張燕芳——“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宣稱要“點燃思想的課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線教師們掀起了一場不同於杜郎口的學習的革命;大學教授何克抗,將“跨越式教學”的種子撒向鄉村,以期在貧瘠的土地上收穫奇蹟…… 體制並非鐵板一塊,或許,此起彼伏的課堂風暴,將為中國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8集《尋找馬小平老師》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學語文教師馬小平因患腦癌去世,北大教授錢理群惋嘆:馬小平是他所識教師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稱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組織的“尋找最美鄉村女教師”活動在央視高調飄紅,與此同時,由民間發起的“尋找活著的馬小平”卻在教育界引發了更深刻的感動。有評論說,“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尋找,耐人尋味”。 馬小平是誰?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如何燃燒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講堂?攝製組依次走過湘潭、東莞和深圳,學生、同事、朋友、女兒……眾人動情的講述中,馬小平的形象漸次豐滿,我們最終發現,他,正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師者。 馬小平走了,“活著的馬小平們”正在走來,他們將帶著我們的孩子找回人的尊嚴,找回教育的尊嚴……

第9集《學在民間》

面對教育的現實困境,有人迎戰,有人妥協,有人則選擇逃離。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無需去學校,客廳是他們的教室,父母是他們的老師,他們自主安排時間和課程,他們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參加國家統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現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著另一批孩子,私塾的開創者,多半是“在家上學”的成功者,他們認為,他們的成功可以複製。 支持者說:在家上學有利於個性培養;反對者說:孩子需要朋友,獨自在家無法實現“社會化”;有關部門說:在家上學違反教育法;教育專家說:社會應讓在家上學合法化…… 無論如何,在民間,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長。它們的未來,或許遠比我們所能理解的更豐富,更深遠……

第10集《公民》

美國現代公共教育運動之父霍拉斯曼說:建共和國易,造就共和國公民難;有識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會,公民課程已經運行了幾百年;在中國,1949年之後,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長李慶明突然被“下課”,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實踐,吸引了輿論的眼球,也讓他備受爭議;在南京,律師崔武走進校園,以一隻蘋果為道具,向小學生們詮釋“公民”的內涵;在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恆利用網際網路,一次一次向公眾演繹著“公民責任”的空間…… 公民教育,何時堂而皇之地走進中國的課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