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山十二景

盛山十二景

盛山,因山形酷似“盛”字而得名,屹立在開縣縣城北部,突兀高聳,山勢巍峨,峰巒疊翠,風光綺麗。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考功員外郎韋處厚被貶開州刺史,居開州三載,閒來游吟於盛山,寄情于山水,托志於雲月,吟詠出宿雲亭、隱月岫、流杯池、琵琶台、盤石蹬、葫蘆沼、繡衣石、梅溪、桃塢、瓶泉井、茶嶺、竹崖等“盛山十二景” 詩,白居易、張籍等文人墨客為之動情筆和,後聯成大卷,韓愈為之序。由此,歷代相傳,開縣“盛山十二景”隨韋處厚、張籍等“十二景”詩而名聲遠揚。1986年辟盛山公園,在建設劉帥紀念館、大覺寺、藝術長廊、岩觀音的同時,根據韋公“盛山十二景”詩寓意陸續新建盛山十二景。遊人行至松林坡,歇足於長近1000米、寬7至8米、青石龍柱支撐的“藝術長廊”,品評那仿古逼真、亭閣台榭、雕樑畫棟的通幽樓廊。長廊中仿清“三層亭”,氣勢恢弘,迎來“八仙”祥雲繚繞,眾仙俯視通幽,依次得“陰陽八卦”其位,如磐石金鋼,示遊人出入八卦迷宮。你若記得自己的生辰屬象,可到“十二生肖”去尋找自我。遊人稱長廊似龍,透過首尾看方亭稜角,騰龍源於鳳凰頭,脈落劉伯承元帥紀念館。

1

一、盛山十二景詩序

韓愈

韋侯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謂韋侯美士,考功顯曹,盛山僻郡,

奪其所宜處,納之惡地,以枉其才,侯將怨且不釋矣。或曰不然,夫得利則躍躍

以喜,不利則戚以泣,若不可生者,豈韋侯謂哉。韋侯讀六藝之文,以探周公、

孔子意,又妙能為辭章,可謂儒者。夫儒者之於患難,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

受於懷也,若築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於夏日;其玩

而忘以文辭也,

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鳴,

蟲飛之聲;

況一不快於考功盛山之間哉。

未幾,果有以韋侯所為十二詩遺余者,其意方具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雲月不

足日為事。讀而詠歌之,令人慾棄百事,往而與之游,不知出於巴東,以屬朐忍

也。於時應而和者幾十人。及比年,韋侯為中書舍人,侍講六經禁中。和者通州

遠司馬為宰相,

洋州許使君為京兆,

忠州白使君為中書舍人,

李使君為諫議大夫,

黔府嚴中丞為秘書監,溫司馬為起民在舍人,皆集闕下。於是,盛山十二景詩與

其和者大行於時,聯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為者將日益多,則分為別卷。韋侯

俾余題其首。

(唐朝)韋處厚《盛山十二景詩》見《全唐詩》卷479及《開縣縣誌》

宿雲亭

雨合飛危砌,天開卷曉窗。薺平連郭柳,帶繞抱城江。

隱月岫

初映鉤如線,終銜鏡似鉤。遠澄秋水色,高倚曉河流。

流杯渠

激曲縈飛箭,浮鉤泛滿卮。將來山太守,莫向習家池。

琵琶台

褊地堆層土,因岩遂削成。淺深嵐嶂色,盡向此中呈。

盤石磴

繚繞緣雲上,璘玢甃玉聯。高高曾幾躡,極目瞰秋鳶

2(唐朝)張籍和韋處厚《盛山十二景詩》

註:

“和”為和詩

見《全唐詩》卷及《開縣縣誌》

宿雲亭

清靜當深處,虛明向遠開。捲簾無俗客,應只見雲來。

隱月岫

月出深峰里,清光夏亦寒。每嫌西落疾,不得到明看。

流杯渠

淥酒白螺杯,隨流去復回。似知人把處,各向面前來。

琵琶台

3

台上綠蘿春,閒登不待人。每當休暇日,著屐戴紗巾。

盤石磴

壘石盤空遠,層層勢不危。不知行幾匝,得到上頭時。

葫蘆沼

曲沼春流滿,新蒲映野鵝。閒齋朝飯後,拄杖繞行多。

繡衣石榻

山城無別味,藥草兼魚果。時到繡衣人,同來石上坐。

上士瓶泉

階上一眼泉,四邊青石甃。唯有護淨僧,添瓶將盥漱。

梅溪

自愛新梅好,行尋一徑斜。不教人掃石,恐損落來花。

春塢桃花發,多將野客游。日夕殊未散,看望酒缸頭。

茶嶺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竹岩

獨入千竿里,緣岩踏石層。筍頭齊欲出,更不許人登。

三、註解:

盛山在縣城北面,曾有城門尋盛門,該處細看鳳凰山如盛字,故而名盛山,

縣人又稱之為鳳凰山。《寰宇記》曰:“盛山在縣北三里,突兀高峰”。

盛山文化是開縣舉子文化的基礎。

從文化內涵和外延來看,

可以把二者視為

一體,盛山文化起於詩賦和對自然山水的親近,而舉子文化是“學而優則仕”的

產物,

發展教育和倡導文化才是盛山文化繁榮的根本。

盛山文化是開縣歷史文化

長卷中最燦爛、最瑰麗的縮影,由此確定了開州文化的主流傾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