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皮傑亞(Jean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皮亞傑早年接受生物學的訓練,大學時期學習哲學。但他在大學讀書時就已經開始對心理學有興趣,共曾涉獵心理學早期發展的各個學派,如病理心理學、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從1929年到1975年,皮傑亞在日內瓦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1896年8月9日出生於瑞士的納沙特爾。皮亞傑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紀的歷史與文學。
由於皮亞傑的父親所學的是人文領域,他十分重視皮傑亞的科學觀念,更著重於培養皮亞傑對於事實的講求與愛好;皮亞傑的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徒,她堅持讓皮亞傑接受嚴格的宗教訓練,並且為皮亞傑選擇了一位對哲學頗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亞傑有機會去接觸與思考有關哲學和科學的知識,進而發展出一套屬於皮亞傑他自己獨到的思想與見解。由於父親的教導,使得皮亞傑重視以科學的系統性來求知。
個人經歷
1907年,皮亞傑在公園發現一隻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經過仔細的觀察,小小年紀的皮傑亞隨即寫了一篇關於白化症麻雀的文章,並寄給納沙特爾自然科學史雜誌《冷杉樹》刊登出來。文中皮亞傑細緻的觀察與詳細的分析,不僅令人驚嘆,也讓他如願以償得到了一份他嚮往已久的好工作-納沙特爾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因此邀請皮亞傑一同蒐集標本,並聘請他共同參與研究軟體動物。隨後,皮傑亞發表了一系列和軟體動物有關的論文,並對正統門德爾的進化論提出質疑;這些富有挑戰性的文字,在歐洲動物學界起了很大的反應,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們想不到這樣一位知名的生物學家,居然只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而已!
1915年,皮亞傑獲得納沙特爾大學生物學學士的學位,之後三年,他還攻讀了哲學、科學的課程;1918年,當時年僅22歲的皮亞傑,即以一篇關於研究軟體動物的論文,獲得了納沙特爾大學自然科學博士的學位。
這段期間內,皮傑亞思想上的主要發展,在於哲學觀念的逐漸成形;因為從小他的教父向他推薦了博格森的"創造性進化"和一系列的哲學書籍,加上他在大學中聆聽了雷蒙德的演講,以及因為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期間,皮亞傑的內心於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衝突與變化。
而皮亞傑所寫的自傳體小說《求索》(Recherche),是他年少時的哲學隨筆,小說中詳述一位青年在追求科學與道德真知的過程里,所遭遇到的迷惘與危機;其實這本小說,就是根據皮傑亞本人實際的哲學觀點所寫,文中記載了他自己的危機和解決過程,並且展示了皮亞傑一些基本觀念的萌芽(如同化、平衡化)。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皮亞傑來到蘇黎世一個心理實驗室內做事,這裡的工作使他獲得了和實驗心理學相關的豐富知識;在此,他接觸了心理分析與臨床精神醫學,並聆聽了精神分析學家榮格的課,以及研讀弗洛伊德的理論。當時皮亞傑以精神分析理論,寫了一篇關於《兒童的夢》的文章,據說當時就連弗洛伊德本人都對這篇由皮亞傑所發表的文章相當的關注。
1919年,皮亞傑到巴黎求學,這段期間促使皮亞傑真正的進入了心理學的領域;他在巴黎大學研修心理病理學及科學哲學,並且在1921年擔任西蒙的助手,在比奈實驗室內工作,並負責將英國心理學家伯特的“推理測驗”標準化。
因為比奈實驗室位於一所國小之內,皮亞傑在這段期間之內,每天下午都親自與七至十二歲的兒童們談話;在交談過程中,皮亞傑十分地尊重兒童,因為他是真的想要了解兒童本來的面目,皮亞傑並認為:研究兒童的邏輯,是了解人類心智發展的基礎。
在巴黎期間,皮亞傑將他的這些觀念寫成了論文,寄給魯索學院院長,因此皮亞傑被聘為魯索學院的研究部主任,於1921年回國就任。
魯索學院是一個研究兒童、訓練教師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法語教育研究組織,皮亞傑年僅25歲即擔任研究部主任,在心理學界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之後皮亞傑在自傳中即寫到:當時他僅打算以五年左右的時間來研究兒童的思維,誰知道一頭鑽進去後,研究的工作便持續了約半個世紀之久!
在魯索學院任職期間,皮亞傑和妻子瓦朗蒂納·夏特內結婚,共育有二女一子。皮亞傑夫婦倆婚後也一直是工作上的好夥伴,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們在發展學習上的行為,進行仔細的觀察與詳細的記錄;之後皮亞傑便將研究結果發表於世,出版了《兒童智力的起源》、《兒童對現實的建構》和《兒童象徵性的形成》此三本書;皮亞傑的三個孩子:傑奎琳、露西安娜、羅倫,也就因此成為兒童發展心理學文獻上不朽的嬰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