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祖屋均為“莊園式”布局,兩座祖堂為通常的中華民族風格,九座大戶居屋凸顯中西合壁風貌,可惜的是,不少歐式窗沿已被鏟去或被灰泥覆蓋。周旭莊說,這都是“文革”時期被破壞掉的。環繞祖屋建築群的,是掩映在綠樹翠竹間的一段2米多高的圍牆。圍牆外的池塘里,幾朵蓮花在水中綻放。記者走近細看,已成斷壁殘垣的圍牆還留有不少小孔。村中老人解釋,小孔是用來反擊的,為的是防禦土匪侵襲。原來的祖屋外面,除了圍牆,還有一道護城河環繞。
從祖屋建築群往下不到百米,可以看到一群整齊劃一的村居,這些泥磚瓦房統一樣式、統一規劃,一直延伸到山腳。瓦房的牆上不時可見“朵朵葵花向太陽”、“生產評比台”、“最高指示”等文字和標語,不禁讓人聯想起那個火熱的年代。周旭莊說,這些村居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統一規劃建造的,被稱為“集體化”民居。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不少村民陸續遷出“集體化”民居,在村內另選地方蓋起新房,舊村子只剩下老人居住。站在村中高處,祖屋建築群、集體化民居以及遠處公路邊正在崛起的“小洋樓”新村,層次鮮明,歷史的印記形成了百福村有趣的建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