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松圖集

自宋以降,畫松代有名家,流派紛呈,爭奇鬥勝,蔚為大觀。 畫松,一是臨摹,向傳統學習;二是寫生,向生活學習。 《百松圖》是我畫松樹四十年的一個小結,邊想邊畫,歷時整一年。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古吳軒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叢書名: 古吳軒畫寶
平裝: 9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5748179
條形碼: 9787805748177
尺寸: 29.2 x 20.8 x 1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馬伯樂先生1942年生於江蘇吳江,1962年畢業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擅長人物、山水,70年代入蘇州國畫館(院),後曾去桂林、黃山等地寫生,視野開闊,底子堅實,故筆墨遒勁瀟灑,於豪放中見精微,傳統中露新意。常以古代名人學士, 或唐宋詩意,歷史故事入畫。人物形象刻劃生動,山水格調靜穆高雅。
作品《畫皮》、《陸游詩意圖》等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風塵三俠》、《鄭板橋》等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和博物館所收 藏,1985年獲日本舉辦的”第十八回水墨畫精選展”優秀獎,1986--1987年,兩度應日本拓 植大學之邀前往講學,從80年代起先後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香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內容簡介

百松圖集》收錄了著名美術家馬伯樂先生的百幅松樹國畫作品,是作者畫松樹四十年的總。作品表現了松樹多種的形態、品種,也展現了松樹的多種畫法。

媒體評論


畫松作為獨立的畫種始於唐代。雖然唐代的畫松作品沒有實物留存,但從文獻和詩歌中可以得知,其時畫松的技藝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杜甫贊韋偃的畫松曰:“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唐代名畫錄》記載畫家張躁“惟畫松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雨。槎蚜之形鱗皺之狀,隨意縱橫,應手聞出。生枝則涌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可見當時用筆用墨的技巧已突破了雙勾填彩的成法,表現力大大提高了。這在筆墨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步。當然這不僅僅表現在畫松樹上。
正是由於繼承了唐代畫家的成果,五代、北宋才產生像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這樣的山水畫大家。他們均擅畫松樹,其畫作雖然時隔千年,仍令今人為之“動色嗟神妙”了。
自宋以降,畫松代有名家,流派紛呈,爭奇鬥勝,蔚為大觀。或者可以說,幾乎每一時代的繪畫高手,都擅長畫松。這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因此有人說畫松是畫家的基本功,也是不無道理的。
我畫松正是由此出發,希望通過畫松提高水平,藉此舉一反三。我們知道國畫創作有其特殊性,下筆不能有半點含糊和猶豫,所以要經常訓練手上功夫,做到熟能生巧。有的畫家以畫馬為切人點,有的畫家則以畫驢為切人點。一點突破,滿盤皆贏,這些成功經驗不可忽視。所以我常以畫松作為練手,幾十年間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畫松,一是臨摹,向傳統學習;二是寫生,向生活學習。但是單憑這兩點還不夠,我戲說一句叫,“外師造化,內師傳統,中得心源”。其實成與不成全在中得心源,造化也好,傳統也好,都要化為自己的血肉才好。量的疊加固然需要,質的變化才更為重要。
畫松樹開始時往往出枝窘迫,或者重複而呆板,或者交錯而零亂。毫無疑問,畫松以畫好枝幹為最重要。畫枝幹要講究姿態,有人比喻為翩翩舞蹈,有人比喻為矯矯游龍。畫家要發揮想像力,畫好枝幹已完成了畫的十之七八了。
畫松針和細枝也不能馬虎。畫松針容易呆板重複,有人譏為打“木戳子”,打“橡皮圓章”。所以畫松針要講究粗細濃淡,輕重緩急,要注意一組一組的外形參差錯落的變化。用筆一般較快,要鋒芒畢露。穿插在松針末梢的細枝雖然簡單,形態也是千變萬化,這些細節不能草草不恭,掉以輕心,這樣畫作完成後才能經得起看。
《百松圖》是我畫松樹四十年的一個小結,邊想邊畫,歷時整一年。本書儘可能表現多種的形態、品種和畫法,其中既有我對傳統的詮釋和解析,又有對寫生的感悟和探索。從寫生到傳統,又從傳統到寫生,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正是我研畫松樹的過程。願自己的經驗能給朋友們提供參考和交流。如果通過畫松,由此入門而掌握創作國畫的基本方法,那么我就感到欣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