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師大戰

百師大戰

1939年“冬季攻勢”,中國軍隊動用百餘師,同時對日軍發起攻擊。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歷次會戰,基本上屬於“被會戰”,即日軍主動發起攻勢,中國軍隊被動因應。這種看法,可謂對抗戰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實際上,僅在1939-1940年間,中國軍隊即先後對日軍發起過四月、七月、秋季與冬季四次攻勢。其中,尤以“冬季攻勢”規模最大,投入總兵力達192個師,預計用於攻擊者132個師,最終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

百師大戰

1938年6月,繼徐州會戰、蘭封會戰後,國民政府再次組織120多個師在武漢周圍於日軍展開大戰,本次大戰持續四個半月,為抗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雙方損失慘重,尤其是國軍弱小的海空軍,也不惜血本投入作戰,以拙劣的裝備和技戰術與日決戰,最終損失殆盡,海軍總司令直接還原成陸軍。此次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實力、有效地遲滯了日軍的進攻勢頭,國民政府鞏固了西北、西南的國土堅固防線,實現了以西南為抗戰基地的戰略構想;會戰把日軍主力牢牢吸引在長江沿線,拉長了日軍戰線,穩定了攻守態勢,客觀上也為全國其他戰區各部隊在敵後的長期堅持創造了有利條件;會戰結束後日軍再也組織不起如此大規模的戰役,也不能再進攻重慶了,抗戰就此進入相持階段。

戰役情況

“冬季攻勢”於1939年11月1日正式啟動,至1940年3月結束。之所以選擇於此時發起如此大規模的對日主動作戰,乃是因為按照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所制定的整軍計畫——“將全國現有部隊三分之一配備在游擊區域——敵軍的後方,擔任游擊;以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對敵抗戰;而抽調三分之一到後方整訓。每期整訓期間,暫定為四個月;一年之內,即須將全國軍隊一律整訓完成”——至1939年10月,已然完成。

“冬季攻勢”之目的,是為了“消耗敵人導國軍爾後作戰有利”。其大致部署如下:“以軍事委員會直轄整訓部隊主力,加入第二、第三、第五、第九各戰區實行主攻;第一、第四、第八、第十及魯蘇、冀察各戰區向當面之敵實施助攻,以牽制敵之兵力,而策應主攻方面之作戰,並限期分別實施。

“冬季攻勢”之作戰方針,軍委會的指示是:“任攻擊各部隊,應注重敵軍交通要線,實施廣正面之攻擊,首須將其各交通路節節切斷,使其兵力分隔,前後不能相應,誘導敵人於要點外,行運動戰而擊滅之。依狀況控置主力於待機位置,截斷其策應赴援之敵,或乘虛取其要點。但務需特別注意,避免攻堅。”③

“冬季攻勢”之戰果,因覆蓋面甚廣,且正規戰、運動戰、游擊戰等諸種戰鬥模式並存,造成統計困難,遂產生多種意見,如《蔣公大事長編》中謂:此役,“展開對豫中、晉南、江南、粵北、鄂北、湘西、綏西、贛北、冀中、冀南、魯西、蘇北之全面攻擊,先後有南昌之捷,開封之捷,粵北之捷,包頭之捷,斃敵至七萬七千三百餘眾。”③白崇禧則在晚年的訪談中聲稱,此役“共歷時三月有餘,所獲戰果,計俘敵四百餘人,傷斃敵三千七百餘人,虜獲步槍二千餘支。”“其重要戰略要點,我未攻下一處。”④

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則在日記中寫道:“冬季攻勢截至現在,俘虜一四七、步槍一八四二、機槍一五三、炮四0、裝甲車汽車二七0。”(1940年1月13日)“冬季攻勢,作戰自開始至本日,所得戰報共十七次,成果計:俘敵二九五、馬一一四一、步槍二五0六、機槍一九三、炮四二、裝甲車三九0及其他。”(1940年1月22日)⑤

《蔣公大事長編》的數據,顯然是直接採用了當日的輿宣之辭,存在很大的水分。白崇禧與徐永昌均身在中樞,其數據自應更為客觀,且二人材料形成於不同年代,卻基本相似,亦增可信度。唯白崇禧所提供之“傷斃敵三千七百餘人”這一數據,在徐永昌日記中毫無記載——這顯然是因為,徐當日寫日記時,軍令部並沒有能夠統計出“斃傷”日軍的大致數據,而沒能統計出的原因,已如前言。至於“其重要戰略要點,我未攻下一處”,則是本次作戰之方針——“務需特別注意,避免攻堅”——的必然結果。

1939年“冬季攻勢”,中國軍隊動用百餘師,同時對日軍發起攻擊

白崇禧的“傷斃敵三千七百餘人”之數據,從何而來,筆者尚無法判斷。唯該數據,絕非各戰區統計上報之結果,譬如,第九戰區參謀長吳逸志,在報告中稱,該戰區“冬季攻勢”中,“敵軍傷亡三三九一三人,我軍傷亡三六七六七人(官一二五三,兵三五五一四)”。⑥顯然,就九戰區之戰況而言,“我軍傷亡”數據當較為準確,“敵軍傷亡”數據則存在很大水分。

雖然“敵軍傷亡”數據很難搞清楚,甚至得出大致的範疇也很難。但參考日軍戰史,可知此次“冬季攻勢”,確曾給予日軍相當程度的打擊。其戰史稱:此役,日軍“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其戰鬥意志遠遠超過我方的預想,尤其是第三、五、九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其戰鬥力量不可輕視。在戰術上鼓勵採取夜戰,隱蔽中接近和包圍我軍據點,善於利用工事和手榴彈進行近戰。武器彈藥充足,補給能力也很強。”“蔣介石至今仍然在全軍中保持著統轄力量。……深感敵尚強大。”⑦岡村寧次也在回憶錄中提到,此役,“引起聖上慮念,並使中央不安”。

不過,在蔣介石看來,此役仍暴露了中國軍隊許多重要弊病。譬如,蔣曾反覆批評薛岳所指揮的第九戰區的“大沙坪之戰”:

“第九戰區以九師之眾,前後圍攻大沙坪者幾逾一月,我軍官兵之死傷,不可謂不大,敵方播音,且稱為空前之持續戰鬥,但師久無功,並未收得任何戰果,究為何因,……不能不徹底追究。”⑧

“這次第九戰區以八九個師兵力攻擊大沙坪一團之敵,亦攻不下,這決不是因為我們部隊質量或數量不夠,而是我們一般司令官參謀長用兵指揮之不當!要知道:敵人現在實在是愈打愈弱,而我們一般下級官兵是愈戰愈強,但我們高級司令官與參謀長的心理倒是愈打愈怯!因此,每戰只求多兵,而不知講求指揮與部署。”⑨

徐永昌則在日記中,留下了“大沙坪之戰”失利的真實原因:“七七師參謀長陳庚電,九戰區冬季攻勢如照預定計畫奇襲、截擊兩原則,必已收到相當戰果,無如進薄崇陽時,以爭功搶報克復,遂致長官誤信可以攻堅。過去克復崇陽迄無其事,今日以將近九師力量攻大沙坪等地,數千之敵亦戡,無攻下希望,是目下攻堅為我所當忌,而各部謊報尤足以憤事。謊報者為楊森之二十軍,前後兩次。”⑩

歷史評價

領袖評價

5月9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60年前的這一天,整個歐洲都在淚水中歡歌———而在亞洲,中國的抗戰仍在激烈進行。中華民族的最後勝利,還要等到3個月後。

抗擊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對於中國人民抗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貢獻,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位二戰中的領袖人物,都曾有過高度的評價。

羅斯福: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如果羅斯福的這種假設成了現實,那么,就不會有今天的世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良志說,1931年9月18日,日軍侵占中國東北,中國的抗戰就開始了。這比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早了將近8年。

貢獻評價

在二戰的任何階段,中國戰場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絕對主力。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現代史》中寫道:“在對英美開戰後,日本陸軍主要戰場在客觀上仍然是中國大陸。”

早在1940年,希特勒橫掃西歐時,日本也制訂了包括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各島國的“大東亞共榮圈”計畫,與德、意結成三國軍事同盟,積極準備“南進”。

然而,當日本海軍耀武揚威於印度洋時,陸軍卻無法抽調足夠的兵力與之配合,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因此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軍事科學院著名軍史專家彭訓厚說,中國軍隊從1939年冬開始發起的冬季攻勢,給日軍以慘重的殺傷,使日軍非但未能為“南進”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國戰場增派了兩個師團。日軍與德軍會師印度洋,擊潰英、蘇,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這樣破滅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