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白鮮皮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子芩一兩,玄參一兩,赤芍藥一兩,梔子仁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用法用量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食後煎薄荷湯調下。
主治
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附方
名稱:白蒺藜散
組成:地骨皮(去土)、白蒺藜(去刺)、旋覆花、山茵陳、白菊花各半兩,鼠粘子、石膏各一兩
用法:上藥生為末。每服一錢,食後清茶調下,一日三次
主治: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煩悶
出處:《博濟》卷二
名稱:白蒺藜散
組成: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香豉半兩(微炒)、鼠婦、(庶蟲)蟲(微炙)、川大黃(銼,微炒)、桂心、細辛各一分
用法:上為細散。一二歲兒,每服半錢,以溫酒調下,早晨、晚後各一服
主治:小兒陰(疒頹)不消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二
名稱:白蒺藜散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旋覆花(擇)、皂莢(去皮子,燒為灰)、惡實(炒)各一兩,龍腦(研)二錢,麝香(研)一錢,菊花(擇)二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嚼,溫酒送下
主治:風頭旋,目運痰逆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類聚》:“治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白蒺藜散方: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白鮮皮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子芩一兩,玄參一兩,赤芍藥一兩,梔子仁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後,煎薄荷湯調下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