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
白石 鄉位於黔江區西北邊陲,政府所在地白石關,轄原白石鄉所屬行政區域及原九龍鄉的改革、安山、茶坪、九龍、尤汪、瓦塘等6個村,共19個行政村、169個村民小組、5410戶、19659人。幅員面積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297畝,其中:田12070.5畝,土7226.5畝。2001年全鄉財政收入45.6萬元,財政支出16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3元,低於全區平均水平143元,人均糧食占有量609公斤。有市級特困村5個,區級特困村4個。
機構設定
四辦一所五站,鄉政府機關幹部職工72人,另有中學、國小、信用社、醫院、糧站、繭站等6個區屬在鄉部門,村三職幹部57人。
集鎮建設
白石鄉確立了“以貿興鎮”的集鎮建設戰略,採取業主開發的方式,在集鎮東北角建立 了有效攤位120個、占地12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規範了集鎮商貿秩序,改善了集鎮形象,在電力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安裝了街道路燈,結束了集鎮每到夜晚一片漆黑的歷史,硬化集鎮街道500米(用瀝青鋪築),投資20萬元建成了中學防洪堤。與此同時,該鄉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2008年上半年新發展個體戶14家,為集鎮經濟增添了活力。該鄉正在積極籌資擬在集鎮西北修建畜牧市場,計畫投資10萬元修建集鎮北面的半截橋,並重建集鎮人飲工程,解決飲用水水源水質差的問題。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計畫在今冬修建政府後面長500米的河堤。
特色經濟
白石鄉的支柱產業是以畜牧業為主的生豬養殖。為了提高生豬養殖的科技含量,鄉黨委、政府明確提出了2009年實現生豬品種改良“三級擴繁”60頭的目標,並以兩河口和周邊鄉鎮的生豬二級擴繁場為依託,積極引導農戶進行三級擴繁。積極爭取畜牧部門的支持,決定為飼養“洋三元”母豬的農戶給予每頭一百元的補助;鄉信用社也向農戶公開承諾,凡飼養戶若缺乏資金,可申請小額貸款。全鄉已有200戶農戶到鄉畜牧站登記,43戶到信用社申請了小額貸款。
同時,全鄉正在為萬畝桑園、萬擔繭而努力奮鬥。已完成退耕還桑4000畝,全鄉桑園總面積達4500畝,秋季將再退耕還桑2000畝,達到6500畝規模,2010年將再實現退耕還桑2500畝,到2005年確保產繭5000擔。如今,很有一部分農民已經賞到了養蠶的甜頭。秋季桑園管理已接近尾聲。為了能讓農民更快的走上致富路,經該鄉領導班子研究,已於2008年6月上旬組織了各辦、所、站負責人和村幹部及村裡的蠶桑大戶到濯水、兩河、馮家等蠶桑生產發展較早的鎮學習桑樹管理和養蠶技術。
本著“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的原則,大力發展番鴨養殖。已規模養殖5000隻。
積極穩妥地發展水產養殖。在山河村2、3組、九龍村2、7組發展了31畝稻田養魚,通過這些示範點的帶動作用,力爭2010年達到200畝。
發展目標
新的行政體制確定後,鄉黨委政府在深入各村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三興戰略”,即“搶抓機遇,調整結構,以桑興蠶,科技興畜,以貿興鎮,著力構建黔西北絲綢、肉製品原材料基地和片區商貿中心”。
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目標是:抓住退耕還林的政策機遇,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退耕還桑4000畝,形成10000畝在地桑(截止2000年,全鄉已形成在地桑園260畝,2001年新建園2245畝),到2005年實現產繭10000擔、產值600萬元;生豬品種改良在2003年完成60%以上,2005年達到100%,全鄉增加瘦肉型生豬6000頭,實現畜牧產值2000萬元,保證人平畜牧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力爭到2005年財政收入突破100萬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00元,村村通電話、光纖電視,集鎮化水平達15%以上。
陽光低保
黔江區白石鄉:“陽光低保”暖民心
白石鄉認真貫徹落實城鄉居民低保政策要求,充分發揮基層幹部及廣大民眾的參與監督作用,嚴格實行“民眾參與、民主推選”的辦法,按照本人申請、審查受理、調查核實、聽證評議、評議結果公示、街道鎮鄉審核、審核結果公示、區民政局審批、審批結果公示、發放低保證和低保金10個步驟進行“民主推選”,要求每個村推舉15-20名民眾代表組成的評審小組,進行民主討論、民主選舉。同時還根據村民家庭收入變動情況,每月進行一次調整,把不應享受低保的對象及時停發,及時將應發對象納入。還將結果進行為期7天的公示,並公開舉報電話,接受廣大民眾的監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確保黨的溫暖真正送到困難民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