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四川省甘孜州下轄縣]

白玉[四川省甘孜州下轄縣]

白玉縣隸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東岸。位於東經98度36分至99度56分與北緯30度22分至31度40分之間。東與新龍縣接壤,南與巴塘、理塘兩縣毗鄰,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貢覺、江達縣相望,北與甘孜縣、德格縣交界。

至2011年底,白玉縣轄區面積10591平方公里,轄1鎮、16鄉共156個行政村,2011年末總人口5.36萬人,人口出生率8.64‰,人口自然增長率6.67‰。

2011年,白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9億元,比2010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1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77億元。

白玉縣具特色的白玉縣城。依山傍水,金沙江支流偶曲河水穿中而過,形成面積20萬平方米的河東、河西兩條主街。集現代建築風格與民族特色於一體。

白玉縣北有海子雪山,日照如白玉,故名。一說系藏語白藏之意,藏俗謂白為護法神,玉為地域,即護法神所在之地,意為平安幸福。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東漢時期納西族先民在四川境內建立——白狼國,其屬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礱江以西的白玉縣等地區,與雅礱江東邊的氂牛國相鄰。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白狼國曾是一個興盛繁榮的國度,並和中原的大漢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

隋為附國所屬婢藥部落,曾慕義內附。

白玉縣 白玉縣

唐時隸屬吐蕃;宋屬嶺國。

元初歸附中央王朝,置“亦思馬兒甘軍民萬戶府”於沙馬,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後漸為德格土司所轄。

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改土歸流,置麻隴設治局,轄白玉一部分,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十一月設武城縣,三岩委員,轄白玉蓋玉區部分,同年改置白玉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白玉縣,隸屬川邊特別行政區。民國七年(1918年)被藏軍占領後劃屬西藏,歷時14年。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歸屬西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西康省,1955年10月白玉縣併入四川省。

2004年,白玉縣轄1個鎮、16個鄉。

行政區劃

至2011年底,白玉縣轄1鎮、16鄉共156個村:建設鎮、金沙鄉、絨蓋鄉、章都鄉、麻絨鄉、河坡鄉、熱加鄉、登龍鄉、贈科鄉、阿察鄉、麻邛鄉、遼西鄉、納塔鄉、安孜鄉、蓋玉鄉、沙馬鄉、山岩鄉。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白玉縣總人口42013人。

至2011年底白玉縣總人口5.36萬人,人口出生率8.64‰,人口自然增長率6.67‰。藏族是白玉縣的主體民族,占該縣總人口的94.8%,其它民族有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白玉縣位於中國西南,四川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東岸。位於東經98°36′至99°56′與北緯30°22′至31°40′之間。

白玉縣東與新龍縣接壤,南與巴塘縣、理塘縣毗鄰,西隔金沙江與西藏貢覺、江達縣相望,北與甘孜縣,德格縣交界。東西跨越128.8公里,南北縱橫143.4公里,幅員面積10591平方公里。

氣候

白玉縣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500米以上,屬大陸季風高原性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2.3℃,1月均溫-1.6℃,7月均溫15.8℃,年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156天,年均日照時數2133.6小時。

地形地貌

白玉縣地處西北丘狀高原山區,全境屬沙魯里山地段。南與巴塘縣接壤之麻貢嘎山峰海拔5725米,最低處山岩鄉金沙江河谷海拔2640米。縣境東部為山原地貌,西部及南端為高山峽谷,東北部為淺切割山原及丘原。多寬谷價地及平壩。

水文

白玉縣境西金沙江自北向南流,隔江與西藏相望。東岸納偶、贈曲、降曲三水注入。金沙江在縣境流程181公里,三條一級支流偶曲、昌曲、降曲,一條二級支流登曲,縱橫全境,河道總長3608.7公里,流域面積9529平方公里。平均河流密度0.348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36.37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8年,白玉縣總面積10591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1233.4萬畝,可利用率達94.3%。

礦產資源

至2011年底,白玉縣已查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礦床159處,其中超大型2處,大型20處。

生物資源

至2011年底,白玉縣的植被以松、杉、柏、樺等樹為主。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1種,此外,還蘊藏著松茸、羊肚菌、猴頭菌、靈芝菌、白菌、食用香菇、黑木耳等豐富的林產品資源,有貝母、黃芪、秦艽、川烏、黃芩等名優野生動植物藥材300種以上。

水能資源

白玉縣河流眾多,人均占有地表流量10.62萬立方米。且水流急、落差大,約為10米\公里,水能蘊藏量124萬千瓦。有高山湖泊110多個,水域面積1318公頃,總積水量2.5億立方米。

經濟

綜述

白玉縣 白玉縣

2010年,白玉縣地區生產總值6.61億元,比2009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7億元。

2011年白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9億元,比2010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億元,比2010年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5.13億元,比2010年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55億元,比2010年增長8%;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分別為9.6%、73.3%和17.1%。

第一產業

2011年白玉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02億元,完成主糧播種面積3529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8727噸,比上年增長20.1%。實施畜禽養殖示範村建設6個,“燎原計畫”示範村53個,發展農村經紀人15人;氂牛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完成牛羊肉產量6493噸,奶類產量9023噸。年末,各類牲畜存欄35.1萬頭,牲畜的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為25.7%、21.8%、14.1%。

第二產業

2011年,色達縣實現工業增加值4.77億元,比2010年增長12.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6.5%。有民營企業40戶,註冊資金2.19億元;個體工商戶381戶,註冊資金2034萬元;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171萬元,比上年增長37.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3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

手工業

白玉藏刀和鑲嵌的飾物 白玉藏刀和鑲嵌的飾物

白玉縣河坡鄉相傳是格薩爾兵器生產基地,其民族手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在唐朝時藏王就為戰爭所需鑄造刀、矛、弓、箭等兵器,嶺·格薩爾興起之後,更是廣集工匠,製造兵器。同時由於嘎拖寺在河波的建成,使該縣民族手工藝與宗教有著剪不斷的淵源。

第三產業

2010年白玉縣共接待遊客5.0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321.06萬元。

2011年白玉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億元,比2010年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7元,比2010年增長15.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330元,比2010年增長31.4%;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9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8161萬元。

社會

教育

至2010年底,白玉縣全縣有學校23所,在校小學生5353人,在校中學生1722人。為855名寄宿制學生髮放生活補助資金85.5萬元,45名學生就讀“9﹢3”免費職業教育。投入資金2024萬元,完成對二完小教學樓續建項目。

2011年白玉縣投入資金2458萬元,新建校舍面積13567平方米;選送140名學生就讀“9+3”中職免費教育。

醫療衛生

2011年白玉縣17個鄉鎮和145個村衛生室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成包蟲病普查4100人,免費藥物治療包蟲病患者337人。至2010年底,白玉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1個,衛生技術人員145人,病床位106張。

文化

2010年白玉縣開展送文化到企業、廠礦、社區、鄉村和軍營15場次;做好送電影下鄉工作,全年放映2022場次,觀眾人數15.52萬人。實施70個村420個點5558套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工程;為34座寺廟發放電視機506台,電視配套地面衛星接收設施456套。

2011年白玉縣新建文化中心站13個,農家書屋30個,農村體育健身場4個,發放太陽能電視500台;開展送文化下鄉演出18場次,免費放映電影1872場次,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87.01%、88.39%。

民生

白玉縣 白玉縣

2011年白玉縣完成1046戶牧民定居住房建任務,發放新型帳篷2887頂和篷內設施49079件;兌現糧食供應直補、農資綜合補貼326萬元,退耕還林資金1056萬元,草原生態補助補貼資金2484.9萬元。年內,新增就業40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788人享受城鎮低保,1.02萬人享受農村低保,135名“五保”納入集中供養;17186人參加了城鎮和農村養老保險,46015人參加醫療保險,兌現醫療補償金額338.59萬元。

基礎建設

2011年白玉縣新建水利灌溉工程2處,新增灌面20公頃;新建人口安全飲水工程26處,解決7606人的飲水難題;完成城市供排水管網鋪設20公里,新建城區第二水廠,日新增供水3000噸;新建鄉村垃圾處理點17個。

交通

2010年白玉縣通村公路建設完成54條349.4公里,投入資金20萬元,新建河坡鄉客運站一個。

2011年,白玉縣新建公路671公里,新建永久性橋涵18座、吊橋5座,亞通橋和麻通橋全面竣工,新建農村客運站點4個。

旅遊

白玉縣境內主要景點有白玉寺、亞青寺、嘎拖寺、 滴水岩等。

白玉寺

白玉寺 白玉寺

位於縣城西南的白玉寺。背靠石山,面對俄科河建於1857年,迄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是青川甘邊界地區規模宏大,影響很廣的寧瑪派寺院。經過重建,大經堂、靈塔殿、講經院、禪修房、僧舍等建築數以千計,占地近千畝。白玉寺系四川省白玉大寺子寺,“白玉”為其母寺名而得名。

嘎拖寺

嘎拖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六大寺院之一,是中國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中敏珠林寺與嘎拖寺最為著名。“嘎拖”為藏語譯音,意為嘎字上面。傳說建寺挖到一巨石,石上有天然生成的藏文“嘎”字,寺廟建於此上,故名嘎拖寺。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

白玉縣 白玉縣

位於四川省白玉縣境內,是以保護白唇鹿、金錢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系統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甘孜州白玉縣陽麻絨鄉境內。1995年建立。面積502平方公里。區內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3種、省重點保護動物4種。

滴水岩

位於四川省白玉縣建設鎮扎盤村境內,頗具神姿仙態,舉目仰望,絕壁凌雲,一道瀑布從懸崖上掛下,宛如一條白龍抖動著渾身水珠,飛墜入潭。

民族風情

風俗

樹葬

白玉縣 白玉縣

走入蓋玉鄉,可以看到三河交匯處岸邊的樹上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小木箱。木箱順著樹幹捆綁著,長短在50至80厘米,形狀各異,卻都封了口。有的一棵樹上掛著四五個木箱,有的只有一二個,形似養蜂人搭建的蜂巢。不可思議的是,這竟是此處獨有的習俗——樹葬。

原始部落

白玉縣至今仍存在若干以男性血緣為紐帶的大小團體——“山岩原始父系部落”。山岩,藏語意為“地勢險惡”。

飲食

白玉縣以川菜、麵食和藏餐為主,藏餐多為酥油茶、清茶、糌粑、青稞酒、優酪乳子等等。

相關傳說

白玉的傳說

白玉,系藏語的譯音,白——吉祥盛德,玉——地域或地方。相傳該地是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傳授無上密咒大法之聖地;其四周地形組成吉祥的圖案,系吉祥盛德之處所,故以“吉祥盛德之地”為其命名“白玉”。

安章寺的傳說

白玉縣拉龍錯 白玉縣拉龍錯

縣麻邛鄉境內有座佛教寺院叫安章寺,意為“齊全寺”。

扎盤的傳說

白玉縣建設有個名叫“扎盤”的村莊,意為“撒頭髮之地”。

說唐代文成公主入藏與藏王松贊乾布合婚時,路經此地。公主見當了氣候溫和,風景秀麗,引人入勝,決定在此安營紮寨,休息幾日,以恢復長途旅行之疲勞。公主在小溪邊梳洗完畢,梳子上落下不少頭髮,她撿起梳落的頭髮沉思良久後,讓侍女將頭髮撒在山谷草壩之中。自此這一地區便得名“扎盤”,即文成公主撒頭髮之。

名優特產

氂牛

白玉縣 白玉縣

氂牛是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草食性反芻家畜。產於中國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適應高寒生態條件,氂牛全身都是寶,白玉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氂牛奶,吃氂牛肉,燒氂牛糞等。

大黃

蓼科多年年生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和藥用大黃之統稱,白玉縣大黃的根莖肥大粗狀,有苦味。以根入藥,為常用瀉下藥。

松茸

松茸是一種珍貴的真菌,學名叫鬆口蘑,別名有大花菌、松菌、剝皮菌等多種。松茸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和維生素B1、B2、維生素C、維生素PP等元素,味道鮮美可口,具有藥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