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之戰

白溝之戰

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北宋與金約攻遼國。十五萬宋軍進攻燕雲十六州,適遼國兵敗於金,以哀兵一戰擊破之,宋軍大敗,屍橫百里。

簡介

地點,雄州與燕京之間白溝附近。

將領:宋為童貫、种師道;遼為耶律大石、蕭乾。

戰役經過

1122年,遼國的形勢急轉直下,西京已被金軍攻陷,天祚帝拋棄輜重,率輕騎疾馳逃入夾山避難(內蒙古大青山附近,據傳此地很隱蔽,只有遼國宗室知道,外人無法找到。)燕京實際上已成為夾在宋金兩國之間,孤懸於外的遼國飛地了。

宋朝君臣見到這一片大好形勢,一個個磨拳擦掌,喜形於色認為燕京已是垂手可得了,此時不取更待何時?四月宋朝正式撕毀了兩國之間相互信守120年的澶淵之盟。宋徽宗下詔以收復燕雲,恢復漢地,討伐無道為名對遼國宣戰,童貫率十五萬宋軍從京師出發,以种師道為都統制節制各路宋軍。臨行前,宋徽宗授與童太師御筆三策作為指導平燕戰爭的三項基本原則。“如燕人望風投降,上也;燕王納款稱藩,中也;燕人不服,按兵巡邊,下也。”鬧了半天宋徽宗是想要追求《孫子兵法》里用兵打仗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可是現實很遺憾,偏偏不給宋朝作臉。

童貫到達前線後,派人前往燕京勸降天錫帝耶律淳,被耶律淳所殺。童太師此計不成,又生一計,以高官厚祿為誘餌派人策反遼國易州豪強史成獻城投降,被史成逮捕送往燕京砍了腦袋。童貫非常不理解遼國都已經混到這步田地了,怎么還這么頑固啊!思來想去還是賞格不夠豐厚,承諾不夠鄭重的緣故。遂命馬政之子馬擴攜帶徽宗手詔,以裂土封王為誘餌,撫諭耶律淳納土歸宋,並在邊境地區出榜以優厚的待遇,招撫燕民歸降。童貫在榜文中極力將宋軍美化為“文明之師,正義之師”,自稱“弔民伐罪”,如“騷擾百姓,軍法從事”等等。據說招降賞格高得驚人,如果有人獻燕京城來歸,即可除授節度使。宋朝節度使雖說沒有實權,但確是授予武將的最高頭銜,非大功者不能授予。由此可見,宋政府對收復燕雲的迫切程度可謂是“望穿秋水”了。俗話說的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涿州當地的大土豪,地方“首富”劉宗吉暗中就與宋軍搭上了線,妄圖開城投降,劉大官人的“地下工作”顯然做得不到家,遼方已有所察覺,劉大官人倉皇逃入宋朝軍中尋求庇護。

宋朝在邊境上招降納叛的種種挑釁行為,終於激怒了燕京的耶律淳。他收攏從遼東逃難到燕京的難民,擴充兵員,並命大將耶律大石、蕭乾領軍至宋遼邊境迎戰宋軍。童貫得知遼軍增兵邊境,意圖對抗,遂命都統制种師道率西路軍趨白溝,大將辛興宗率東路軍趨范村。五月二十六日,遼軍擊潰宋西路軍前鋒楊可世部,宋軍死傷頗多,西路軍向雄州方向敗退。三十日,遼將蕭乾大敗宋東路軍於范村。六月三日,遼軍偵知西路軍向雄州撤退的訊息後,逐發精騎尾隨追殺。种師道率西路宋軍主力在雄州城外與遼軍展開血戰,此時,天公也不做美,突然颳起了北風,塵土飛揚,還下起了拳頭大小的冰雹。在遼軍和雹子的雙重打擊下,暈頭轉向,“找不著北”的宋軍全線潰散,自雄州(河北雄縣)向南直至真定(河北正定),百里之間,屍骨隨處可見(多半是逃跑時相互踐踏而死的)。幸好遼軍只是追至雄州,並沒有越境追擊,要不然,宋軍會死得更難看。

戰役背景

五年後的政和五年(1115年),一直對遼國這個北方大國予以密切關注的北宋政府,得到了可靠訊息。遼東的女真完顏部已於兩年前起兵攻遼,並已稱帝,建國號為"金",定都黃龍府。這年十一月,遼天祚帝調集南院漢軍與北院契丹軍、渤海軍、奚軍共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大軍行進途中,天祚帝得知國內發生政變,無心戀戰,率遼軍全線後撤。十二日,完顏阿骨打偵知遼軍後退的訊息,星夜率女真兩萬鐵騎輕裝急進,追至護布達崗。金軍集中兵力猛攻遼中軍,馳沖橫殺,遼軍大潰,步兵被馬踏而死者不計其數,屍體相枕百餘里。天祚帝棄軍而逃,一晝夜狂奔五百里,入長春州才稍時喘息。此戰之後,素有“女真滿萬,天下無敵”的金軍增至十萬騎,並攻占了遼朝在整個東北地區的統治中心東京遼陽府。兩年後,又大敗遼軍於蒺藜山,由於遼國怨軍及渤海國高永昌的叛變,金軍逐攻占顯、懿、濠、衛、顯、乾等州及附近郡縣,遼河以東及西南一帶,盡入金國版圖。

當年那個東收朝鮮、西震党項,南則兄弟趙宋,幅員萬里,人口千萬,煌煌五京,赫赫威名,不可一世的大契丹現如今卻被遼東的一個未曾聽到過的民族打得狼狽不堪,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確實令北宋君臣感覺有些詫異,但驚異過後,自然又是非常解恨。澶淵之後,宋遼百年未動兵戈,北宋與遼朝雖結為叔伯之國,但兩國關係一直比較緊張。遼方恃強凌弱,屢興事端,要挾宋方。慶曆二年,北宋增加銀帛各十萬兩匹與遼,熙寧八年在遼朝的脅迫之下,朝廷又有了河東割地(十縣)之議。終北宋一世,對遼朝的戒備與日俱增。如今面對遼勢已衰的大好局面,宋徽宗趙佶除了歡欣鼓舞之餘,腦袋裡也正盤算著,如何利用金強遼弱的形勢作一番“文章”。而就在此時,寵臣童貫向徽宗皇帝推薦了一位神秘的人物,這個人就是那個五年前失蹤的馬植。

聽完童貫的一番介紹,徽宗馬上就對這個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特面諭童貫與蔡京共同商議如何接納馬植歸宋。徽宗與蔡京當然不會知道,這個馬植實際上早已改名換姓隱匿與童貫家了。對於馬植這位“回歸祖國懷抱”的愛國志士,徽宗給予了相當規格的禮遇,特賜見於皇宮延慶殿,徽宗對遼朝內部的局勢頗為關注,在廷見中對馬植詳加垂問,而馬植對答如流,頗為機敏。當徽宗問及馬植對遼國態勢的見解時,馬植奏曰: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真得志,事不侔矣。這番話與徽宗心思暗合,故對馬植頗為賞識,慰勉有加,依為干城,授秘書丞,賜姓“趙”改名“良嗣”並授予所行之事不受宰輔制約的特權。於是曾為遼臣的燕人馬植,搖身一變就成了宋帝身邊的“紅”人趙良嗣了,而這個趙良嗣正是史書中宋金“海上之盟”這個不祥之約的始作俑者。

金國自從攻占東京遼陽以及長春州後,已經徹底打開了通往遼朝上京與中京的大門。金國與遼國和議其實並無多少誠意,不過是“以和談佐攻戰”為下一步的大舉伐遼,做準備罷了。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間,金朝在完成戰爭準備後,藉口遼國在冊文中不稱“大金”皇帝,只雲“東懷”國王,“不以兄事之”“語多輕侮”等,悍然拒絕和議,分三路大舉進攻遼朝上京。當宋廷偵知遼金和議破裂,兩國再度開戰後,決定抓住時機,迅速遣使赴金就燕雲歸屬、聯袂攻遼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談判。這樣,趙良嗣一行帶著天子御筆,匆匆忙忙自汴京出發了。趙良嗣率團到達金國後,阿骨打正在率軍攻打上京,趙良嗣得知這一情況後,迅速轉道前往前線。五月,金軍攻占上京,遼國上京留守達不野降金。金宋雙方在上京正式展開談判,並達成了上京協定:

一、宋金聯袂夾攻遼國,長城以北的中京大定府由金軍負責攻取,長城以南的燕京析津府,由宋朝發兵攻取,西京雲中府由宋金聯合攻取,如一方不能如期履行,便算失約。

二、滅遼後,宋收回燕京故地,並將原來對遼朝的歲幣歲帛轉獻金國。

三、宋金雙方不能單獨與遼朝構和,不可單方面招降納叛。

四、金朝同意西京諸州原則上歸屬宋朝,但具體歸還時間,雙方再行商議。

戰役影響

遼國最終難逃滅國,北宋則徹底暴露了其無能的一面。

於是若干年後,靖康之恥。

更重要的是,一代英主,耶律大石走上歷史前台,從此開國萬里,綿祚數百年,遂令西極大國,不知有中國,但知有契丹耳。

對世界而言,宋金那點事兒,遠不及西遼對歷史的進程來得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