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50歲之後

當我們50歲之後

《當我們50歲之後》是2008年4月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國全。

內容簡介

出版社:農村讀物出版社

作者:王國全

出版年:2008年4月

《當我們50歲之後》是為20世紀50年代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書中稱為50代人)寫的一本書。

全書分為上篇、中篇、下篇3個部分。

上篇是對50代人青春往事的追懷。

中篇討論50代人的心路歷程、心態調節和今後人生道路的運籌。

下篇是我對一些現實問題(包括科技與人文、人與自然關係等)的思考。

該書上篇主要回顧了上山下鄉知青的經歷,並附有10多幅珍貴的知青照片。

主要看點

《當我們50歲之後》一書的10個主要看點:

1.對50年代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的關注

2.對於上山下鄉的追憶與反思

3.對知青詩歌的回顧

4.關於77年高考的回顧及77級大學生的記述

5.50歲之後的人生運籌

6.50代人的心路歷程與心理調節

7.現實教會我們怎樣思考——關於自主思考能力的探討

8.提出“無擾論”——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見解

9.珍貴的歷史照片(包括十幾張知青時代的照片)

10.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見解獨到的隨筆文章

作者簡介

王國全,1952年生,北京人,教授。主要著作:《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與套用》《聚合物改性》《磁化學與磁醫學》《當我們50歲之後》《科技創新思路與方法》《篆字快速入門與〈說文解字〉導讀》等。其中,《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與套用》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科技創新思路與方法》獲第二屆世界華人科普獎,《篆字快速入門與〈說文解字〉導讀》是2017年出版的新著。

關於本書的書評

讀《當我們50歲之後》

展開這本書,僅樸素的封面上一行“當我們50歲之後——寫給50年代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就很是引發思考,這讓我很自然地想到:我們50歲之後該怎樣生活?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果然,這本書的作者以他簡練清晰的筆觸,回答了這些問題。作者首先引領我們回望了50年代出生和成長的一代人半個世紀以來的坎坷經歷以及他們思想感情和信念的形成,進而在社會生活實踐諸多層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關注這一代人該怎樣走好50歲之後的人生之路。其中不少篇章是針對我們常見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實際問題的,論述具體而有指導意義。

限於能力,以下文字只是幾點隨讀筆記。正如作者在《全書結束語》中所期待的:“……筆者願意與讀者朋友一起回憶過去,一起思考現實……”拜讀之後,我果然有所聯想和感悟。在這裡先要感謝作者給我的啟發。

首先,在回望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經歷、所受教育及成長環境的章節里,作者記述了幼年的生長環境:北京的胡同和小院子,大樹的濃蔭下遙望星空;3分錢冰棍2分錢存車5分錢門票游頤和園……那是一段清貧無憂的日子。不久之後便是60年困難時期的飢腸轆轆。作者認為種種的壓力與傳統的思想 、理念為核心的學校教育相結合,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思想感情和信念形成的基礎。我也覺得,無論是少年時代樸素清貧中的快樂,還是緊隨其後饑饉年月里的辛酸,跟隨我們身體成長起來的還有思想:日復一日的飢餓讓我們懂得了珍惜;父母的奔波勞碌讓我們知道孝順;節衣縮食讓我們學會隱忍並且幫著父母慮算捉襟見肘的日子……包括那場政治風暴帶來的動盪。跟隨沈哲老師的筆,我看到了自己初入社會的足跡。記得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早晨上學去常常帶一小水碗,用自己縫製的布套裝好掛在書包背帶上,裡面是多半碗生白薯面,這就是早點了。坐在冰冷的教室里上課,肚子一直在“抗議”。中午飯甚至吃過蔥根剁碎拌上棒子麵加些鹽蒸的那種叫不出名的食物。但我們在父母面前不但沒有抱怨,而且經常出主意想辦法幫著父母籌劃怎樣把日子挨到月底……每到收秋季節,還要跑到郊區的田地,守望到“看青的”允許進入的那一刻,瘋了一樣地揮動手中各樣工具(即:帶三個齒或四個齒用來刨地的工具),渴望撿回生產隊沒有收淨的白薯、胡蘿蔔、花生之類……這些故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飢餓使我們不畏勞作,勞動培養了我們最樸素的生存意識,同時學會隱忍。正如那些令我們尊敬的長輩所言:能吃苦也是本錢。這是我們這代人共有的特性,也是我們在後來的上山下鄉艱難歲月中能夠挺過來的原因之一吧。

通過作者的記述,我更加感到:雖然上山下鄉是我們的共同經歷,但畢竟有些知青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時,儘可能地在“虛幻的理想與嚴酷的現實”中苦苦思索,甚至在簡陋的土屋裡點上小油燈開始了讀書——本書作者便是這樣踏上自學之路的。雖然自學的路依然坎坷,也曾幾度經歷未能成功的挫折,但他並沒有在嗟嘆中空耗時日,而是繼續努力。畢竟在寫小說、劇本、詩歌的過程中鍛鍊、提高了自己。即使後來已經就業,也不放棄求學的夙願,終於在恢復高考的1977年以優異成績踏進高等院校的大門,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能在枯燥繁重近乎原始狀態下的勞作之後捧起書本,這不僅需要毅力,還要有冷靜的思考,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身邊的知青中也有一位,每天別人都已經歇下了,她還在糧房雜物堆辟出的一塊空地,點著冒黑煙的小油燈複習英語到很晚(原北京外語學校的一位國中生),後來被招工到內蒙營盤灣煤礦,不久便出國學習。現在早已在美任教多年。我佩服知青中這樣有頭腦、有韌勁、肯學習的人。在迷茫中不沉淪,愛思考,真實地付出努力,這在什麼時候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有了這樣的品質,他的人生之路應當是寬廣的,收穫是豐厚的。例如本書作者,他長期從事套用技術和套用基礎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多次獲獎並在“科技與人文、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多有著述。他在不斷學習、努力工作中認真生活,並且以自己的社會實踐回答了“當我們50歲之後”該怎樣生活,該怎樣運籌。有意思的是在本書的中篇,作者還從“胃口也是資源”談起,關注了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應當怎樣注意飲食起居,調整心態,他說:“50歲以後,人的胃口、誠信、情感也是資源”。既是資源,就應當應當有所限制。他告誡我們“不再摧殘自己的胃口,珍重我們的誠信,讓情感之源永不乾涸,永遠涓涓流淌……”,論述中不乏實例,有新意,有道理,值得借鑑。

更可貴的是,作者還深切地關注了人類的今日與未來之生存環境的破壞與保護這一嚴肅的課題,以生動的實例、犀利的語言,痛斥了破壞自然界平衡且已經危及人類生存的急功近利者,闡述了自己的環保理念。這在我們50人漸次退出職場生涯安享退休生活的知青群體中確實難能可貴。文中的一些警句也很值得人深思,例如景區溫馨提示:

“除了照片,什麼也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也不要留下。”

“任何一種嚴重損壞環境的行為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既是真誠的呼喚,也是嚴肅的警告。人們啊,再不要自私而魯莽地干擾、打破自然界的平衡了。之後,作者又提出了人們衣食住行應合理安排、合理消費的觀點,甚至以自然界昆蟲雌雄交配後,雌蟲吃掉雄蟲以獲取營養繁育後代的殘酷現象,引申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營養資源”這一認識上來,也令人感到作者在思辨中的情致。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作者對許多並非進步的觀念提出了質疑和自己的看法,重申“與科技並存的未必都是進步!”文中列舉了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相關的事實來說明這一觀點,譬如在“科技蛋糕怎樣切”一節中指出:科技界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給患者就醫造成的麻煩——他們看到過細的分科而束手無策,甚至不知如何掛號,等等。還指出,要警惕科學的光環下偽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尤其是藉助大眾文化和通俗傳媒製造的現代神話更應引起注意。在重申科技的嚴肅性的同時,還在“影子科學”一文中強調了從事科學事業的人應具備腳踏實地的精神,期待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福音。

在“面對商海大潮的思考”一章里,還講了不少商業行為的利與弊,如“順應人心——商業競爭的力量之源;資訊時代的商業宣傳;關門廣告怎樣打動人心;廣告的誤區;新穎廣告技巧談”等。雖然對於退出職場的我們似乎有些距離,但對仍從事各種相關事業的人來說是有用的。否則,不了解社會形勢和經濟發展貿然從事商業活動就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對於更大層面上屬於消費者的我們,也有引導和認識上的作用。

總之,本書作者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工作和生活的實際中不斷思考,認真嚴肅,筆耕不輟,以自己的心血著述啟發我們50歲之後的人生運籌,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生活,可以怎樣生活。

(本文作者:琵琶)

《當我們50歲之後》讀後感

關於知青的書我讀過不少,不論是小說還是回憶錄,但是最能引起我共鳴的就是農村讀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當我們50歲之後》的這本書。

乍看這本書的書名以為又是一本知青回憶錄,然而不全是,作者沒有把思想只停留在那不堪回首的當年的知青生活經歷之中,而是如同拍照一樣的先給當年“農村的廣闊天地”一個特寫之後便把鏡頭漸漸的後退,將更多的“風景”收納進來。雖然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去打量過去,審視現在,展望著未來,但始終沒有離開“知青”的立場和視角,因為書中所講的全是知青們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包括無憂無慮的學齡前,暫短的沒有任何壓力的學校的讀書生活,以及豪情滿懷的融入農村廣闊天地中之後的沮喪、高考時的焦慮、返城之後的陌生感、改革大潮滾滾而來時的迷茫。

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知青”的概念。是從人之初時的天真無邪開始寫,一直寫到人過五十的知青們的思想歷程。這思想歷程似乎就是我自己的思想歷程,因此讀起來除了感慨之外就是親切。

儘管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們所經歷的知青生活只有十年左右,但那十年是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是生活中最艱難的時段。正如本書的作者說的那樣:“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歲月里,命運是不由自己掌握的,那時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機會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選擇的權利。”那一段生活,就像一條緩緩向前的河,忽然流到懸崖絕壁處,便身不由己的跌落,便要經歷岩石的碰撞,便激起無數的浪花,從此再也無法緩緩按著原有的河道流淌,再也無法回到河流本來的模樣。那一段特別的經歷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作者沒有這本書里過多的去觸碰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給知青們留下的陰影和傷痕,即使偶爾觸碰也是以樂觀的心態來描述,或許是因為一直樂觀著才使當年的苦難悄悄的從記憶深處淡化.才使當年的快樂深深的紮根於心中。

作者在書中說:“經歷了上山下鄉的磨難,我們這些當年的知青不會再輕易的被生活的重負和挫折所擊倒;我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思考問題。這就是我們當年付出了青春的代介,所應得的人生回報。”是的,我完全贊同,因為我們的特別經歷,因此我們有書寫我們這個特殊群體的歷史的資格和權利。我們的歷史我們自己書寫,盡情的書寫,這是有史以來,任何一個階段的群體所不能完全做到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的親身見證,親自書寫,或許這是有史以來最真實最不會被後人歪曲的歷史。

(本文作者:梅國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