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描述:中軸直,在蕨葉中下部寬1.8 mm,向上漸細,表面光滑,末次羽片互生,自中軸以60° 左右角伸出。中軸上著生有單個的間小羽片。蕨葉下部的末次羽片長披針形,長10 cm,最寬處位於中部,寬約2.5 cm,向前漸漸狹縮。典型的小羽片長1.2 cm左右,寬約5 mm,頂端鈍。羽片中下部的小羽片邊緣分裂。近蕨葉基部分裂出較明顯的小羽片,裂片呈三角形,近小羽片基部的裂片著生於中脈下延部分。蕨葉中上部,末次羽片長4 cm左右,中部1 cm左右,向前漸漸變窄,中下部略收縮。羽片上部的小羽片呈斜三角形,基部互相連線,中下部的小羽片呈長卵形,典型者長6 mm左右,寬約2.5 mm,頂端鈍圓,基部上側略收縮,下側下延。邊緣全緣、淺波狀或具鈍齒。羽狀,中脈明顯,近達小羽片頂端,下部側脈分叉 2~3次,上部者分叉 1~2次。鄰脈自中軸伸出,分叉 1~3次,分叉一次後開始向小羽片下側邊緣彎曲。在羽片基部的小羽片中,葉脈分叉可達 3 次,形成束狀的側脈,每束側脈進入一個裂片之中,而鄰脈分叉也可達 3 次。生殖葉獨立,二次羽狀,中軸寬1.8 mm左右。末次生殖羽片長可能大於 5 cm,寬約 1 cm,互生。生殖小羽片明顯退縮,呈卵形,長 5 mm左右,寬2~3 mm,邊緣分裂出數對圓裂片。孢子囊群線形,不連續分布側裂片和頂裂片的邊緣。裂片邊緣微後卷。孢子囊形態不甚清楚,似為球形,環帶直立,由 10 個以上加厚細胞組成(鄧勝徽和陳芬,2001) 。
時代產地:遼寧阜新盆地,阜新組; 鐵法盆地,小明安碑組;早白堊世
圖版信息:圖版 171,圖 3~6
數據來源:中國化石蕨類植物(2010),頁碼: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