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有奇觀
小河風景區的溶洞數以百計,可謂山山有奇洞,洞洞有奇觀。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燕子洞與黑龍洞,分別位於小河的上下游,相距兩公里,若兩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碧綠的河帶上。
黑龍洞之奇在於雄奇壯麗,幽深險絕。清澈的溪水在十里溶洞中穿梭,洞內的神奇景觀令人拍手稱絕。
黑龍洞位於小河下游約1公里處,洞長約5公里。洞內平均高度在30-50米之間,洞勢西高東低,狹窄之處僅一人能過,寬敞之地可幾十人並進。洞口有形如鳳凰嘴的鐘乳石,高高懸掛於洞頂的岩石上,作俯視狀,似垂釣之金鉤,故名“金鉤釣魚”。
在距洞口100餘米處,有支洞連通上層洞廳。洞內小河旁,絕壁突兀而立,兩壁之間的巨大熔岩堆積物橫跨小河,有瀑布從岩上飛瀉而下,與岩石急劇撞擊,似飛花碎玉般亂濺,溶洞的靜謐被這撞擊聲打破,但卻更添了幾分韻味。
在幽深空曠的洞內,有“聖水”從天而降,滴在一個古樸色香的壇內,激起聲聲清脆;用細長的竹管吮吸,甘冽的味道讓人乏意頓消。
燕子洞洞長100餘米,高30餘米,因洞內棲息有數以千計的燕子而得名。在弧形的洞門上方,絕壁斷崖如刀劈斧削過一般。在燕子洞周圍,無論哪個季節,都可見群燕簇擁著在山間輕捷翻飛,呢喃細語。這些可愛的小燕子與小河的山水相映成趣,為山野增添了無限生機。
山山有奇景
洞為小河奇觀,山為小河奇景。小河風景區的山更加令人神往,如雙人峰、平頂山、觀音山、寶象山、轎子山等,皆各有奇景。
站在兩旁種滿柳樹的小徑上遙望對面的山峰,只見兩山相距約80米,一名“寶象山”,一名“獅子山”。獅子昂首挺胸,身體微微前躬,似乎正虔誠地拜謁巨象,聆聽指教。寶象山形如神態莊嚴的巨象,長長的鼻子伸到地面,仿佛正向獅子面授絕技。兩山組合在一起,形成“金獅拜寶象”的絕妙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在寶象山與獅子山上,居住著多種叫不出名字的鳥。山生雜樹,群鳥翻飛,恰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在小河風景區,有約1000畝的平頂山草原,那裡的美景將會讓沒去過大草原的人感受到草原的遼闊。
平頂山“草原”是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成果。大躍進中,人們向荒山進軍,在這裡栽樹種糧,辦起了綠色的“躍進農場”。“文革”期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組隊來到這裡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在荒涼的地面上掀起“綠波”。近年來,由於實施“綠色工程”,人們在山坡四周栽上了白楊、樺槁、杜仲等樹種,使整個平頂山布滿綠色,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造牧場。這片草地,在人稱“地無三里平”的烏蒙山區,的確是一塊罕見的“綠洲”。
在小河南岸的高山上,並排矗立著兩尊10餘米高的巨石,就像兩個人隔河而望。左尊雄奇威嚴,高大魁梧,似黔西北高原上的漢子;右尊稍低略細,如纖柔的女子。這就是有名的“夫妻峰”。
彝寨風情濃
小河彝寨坐落在山腳山腰,靠青山,傍溪水;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彝族人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鮮為人知的獨特習俗,寨子裡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民族風味非常濃郁。
從去小河的路口到遊客接待中心、支嘎阿魯廣場、火把廣場、小河彝寨,牆面上那些鷹、虎、龍、火、太陽及彝族人物、風情畫等裝飾圖案,屋頂的牛角、葫蘆裝飾,屋檐上的渦旋、卷草、雲紋、羊蹄、虎、羊角等抽象花邊,屋檐前雕成牛角形的垂柱,色彩絢爛的燈桿,或是以紅、黃、黑三色為主,或是紅、青、黃、白、黑具備!無不彰顯著彝族厚重久遠的傳統的文化,展示著彝族古老的圖騰文化。
彝家婦女身著的三色、五色不等的百褶裙,在她們行走時宛如春風波濤、繁花似錦。渦旋、卷草、羊角等圖案與繡花鑲嵌在衣服上交相輝映,十分美妙。有的婦女還將火把圖案印染在服飾上,把火的民族習性充分展現出來。掛著彩帶、吊珠等裝飾物的黑絲帕,在彝族婦女的頭上飄成五彩雲霞。小伙子們穿著背部繡有龍、虎、太陽等圖案的大褲腳短花衣,戴上帶有英雄結的黑帕,穿著馬褂,或披上擦爾瓦(披氈,形如斗篷),充分展現著彝家男子的英俊、瀟灑、彪悍。祭祀活動中兩個身著法器的畢摩(經師),一個穿白衣戴白帽,另一個穿黑衣戴黑帽,一樣地色彩分明。
小河彝寨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和“過彝年。火把節上,盛裝的彝家姑娘向客人們敬上了甘甜的咂酒,熱情的舞蹈讓人們流連忘返。夜幕降臨,人們揮動火把,從小河的山上跋涉而來,隨著蜿蜒的山而下,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男女老少,圍著篝火,手拉手、心連心,載歌載舞!
每個夜晚,小河的彝族風情歌舞會如約上演。吉日的歡慶,唱出了火把節的喜悅,留下了山外的客人!
每個周末,火把廣場也會如約舉行篝火晚會。在《阿西里西》的音樂旋律中,客人和彝族同胞們手拉著拉手,圍著篝火,狂歡無眠!
小河的山,無論是因傳說還是肖物而得名,都有著其別具一格的美景,讓人觀之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