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膏

生地黃4兩,辛夷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當歸(切,焙)半兩,大黃半兩,芎藭半兩,黃耆半兩,白芷半兩,芍藥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續斷1兩,豬脂2斤,薤白27莖。組成:鮮地黃汁5升 當歸500克 芍藥250克 甘杞子250克 天門冬180克 川芎60克 麥門冬180克 蓮肉120克 丹皮60克 知母 地骨皮各90克 人參 甘草各30克。用法:上藥除地黃汁外,用水20升,煎至7升,去滓,入地黃汁同熬成膏。每服10~20毫升,每日二次。

《衛生總微》卷二十

別名

地黃膏

組成

生地黃(去蘆,洗淨)1兩,川升麻1兩,藍葉1兩,梔子仁1兩,大黃1兩。

主治

腎陽虛發病機理之所在,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功能都與性機能相關,然而腎與性機能的關係最為密切,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腎藏精”,“夫精者,身之木也”。精是人體生長、發育、性功能的物質基礎。腎中所藏先天之精受之於父母,受後天之精的充養,主生殖。《諸病源候論》指出:“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痿弱也。”因此,腎精充足,腎氣旺;腎精不足則腎氣隨之衰,其性功能也減退或消失。而治療此病應遵循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虛者補而兼暖”的原則,溫中寓補,補中寓溫,以補為主,補而兼暖,起腎陽之衰也。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塗瘡上。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以豬脂8兩,同於銚內慢火煎色變,濾去滓,以瓷盒盛,放冷成膏。

附註

地黃膏(《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鬼遺》卷五

組成

生地黃10兩,白蘞10兩,白芷10兩,黃連10兩,升麻10兩,黃芩10兩,大黃10兩。

主治

熱瘡。

用法用量

敷瘡,1日4-5次。

製備方法

上(口父)咀,以豬脂1升半,微火煎成膏,絞去滓。

《直指》卷六

組成

石菖蒲1兩半,北前胡3分,赤茯苓3分。

主治

熱氣乘心作痛。

用法用量

每服彈子大,紫蘇煎湯,食後調下。

製備方法

上為末,蜜1盞,生地黃汁1盞,共研為膏。

《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

生地黃4兩,辛夷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當歸(切,焙)半兩,大黃半兩,芎藭半兩,黃耆半兩,白芷半兩,芍藥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續斷1兩,豬脂2斤,薤白27莖。

主治

癰疽敗壞生肉,發背。

用法用量

塗瘡,日2-3次。

製備方法

上藥除豬脂外,並銼碎,光熬脂令沸,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以綿絞去滓,瓷盒盛。

《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

生地黃1兩,柏白皮2兩,苦竹葉1兩,甘草1兩。

主治

小兒被湯潑火燒赤痛者。

用法用量

日3度塗之。

製備方法

上銼細,以豬脂1斤,煎令地黃色黑,以綿濾去滓,盛於不津器中,候冷。

《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

露蜂房(炙黃)3錢,五倍子3錢,木香3錢,滴乳香2錢,輕粉1字。

主治

漏瘡。

用法用量

攤生絹上貼瘡。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用生地黃1握,搗細和為膏。

《醫統》卷四十二

組成

生地黃汁1兩,小薊汁1兩,沙糖(熬膏約1大碗)1兩,阿膠1兩,側柏葉(為末),地榆(為末)1兩。

主治

結陰便血。

用法用量

每服3匙許,空心米飲調下。

製備方法

上用4味汁熬成膏,方入柏葉、地榆末和勻。

《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

生地黃、藍青葉各等分。

主治

口舌瘡腫。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井水煎,食後服。

製備方法

上入蜜杵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