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台龜甲

甘薯台龜甲

甘薯台龜甲(ipomoea tortoise beetle) 取食甘薯等鏇花科作物的食葉害蟲。又名甘薯小龜甲、甘薯綠龜甲。學名Taiwa兒l’a(s .str.)ct’柑u陰data (Herbst)。鞘翅目,鐵甲科。主要分布於亞洲,在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甘薯台龜甲又叫甘薯小龜甲、甘薯青綠龜甲,屬鞘翅目鐵甲科。成蟲4.2~5.6毫米,體扁半球形,背部隆起,綠色或黃綠色,有金屬光澤。前胸背板及兩翅周緣均向外延伸,呈“龜”形,延伸的部分半透明,其上有網狀紋。前胸背板橢圓形,光潔無刻點,比鞘翅狹,向後弧度較向前為深,背板後方中央有2個相連的黑斑紋,有時兩個合成1個。鞘翅背面隆起部分邊緣有1黑斑,呈“∪”字形。兩鞘翅合縫處有1縱紋,粗細不均,有的個體完全消失。觸角11節,淡綠色,僅末端2~3節色深。觸角向後伸過鞘翅肩角。卵長橢圓形,長約1毫米,深綠色,卵外有淡黃色膠質卵膜,膜表面有許多橫紋,中央有2條褐色縱向隆起線。幼蟲老熟時體長約5毫米,體長橢圓形,淡綠色,體背中央有隆起線,蟲體周緣有棘刺16對,前面2對在同一個瘤上,且第1對分2叉,最後一對很長,是其他棘刺的2倍,具尾須1對。各齡幼蟲脫的皮均粘在體末端,成串,如尾狀。蛹體長約5毫米,體扁,近長方形,淡綠色,前胸背板大,周圍有小刺,頭隱藏在其下,第1~5腹節兩側各有1個大棘突,其餘各節有小棘。

生活習性

甘薯台龜甲甘薯台龜甲

此蟲主要發生在南方,因地區不同,發生的世代數不同,浙江一年發生4代;四川5代;廣東5~6代,以成蟲在田邊雜草、枯枝落葉、石縫、土縫中越冬。翌年春越冬成蟲遷到甘薯苗上為害,於5月中、下旬集中在甘薯上為害,並交配、產卵,直至10~11月可完成4~5個世代。全年以6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為害最重。

剛羽化的成蟲不善動,經1~2天后方可活動取食。白天活動,但在中午烈日下,多隱蔽在植株基部,有假死性。成蟲羽化1周后交配產卵,卵多產在葉脈附近,多為2粒並排。雌蟲產卵期較長,在福建晉江可達6~103天不等,每頭雌蟲一生產卵500~700粒,多的可達2000餘粒。幼蟲脫的皮殼都粘在尾須端部排成串,並能舉動。老熟幼蟲多棲息在薯葉隱蔽處不吃不動,經1~2天即在葉背面化蛹。卵期4~9天;幼蟲共5齡,11~35天;蛹期5~9天。

主要危害

甘薯台龜甲以成蟲、幼蟲為害葉片。1~2齡幼蟲食量極小,僅啃食一面表皮及葉肉,殘留另一面表皮,形成透明斑,3齡以後及成蟲食量加大,造成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將葉片吃光,造成缺苗。

防治措施

(1)清潔田園,作物採收後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落葉及雜草,可減少一部分越冬蟲源。

(2)藥劑防治,於成蟲發生盛期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200~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乳油800倍液噴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