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古琴台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請汪中代筆撰《琴台之銘並序》(一說為《漢上琴台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台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台記》重鐫立於琴台碑廊之中,並書“古琴台”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歷史傳說
傳說一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俞伯牙, 極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幹,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江面,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不會雨過天晴,心曠神怡,於是乎,伯牙鼓琴詠志。撫琴小段弦即斷,伯牙便知有人竊聽,請出,此人正是樵夫鍾子期。伯牙調好琴,沉思片刻,撫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贊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撫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贊道:“美哉!蕩蕩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為摯友,約來年再會。第二年,本是伯牙會子期之時,不料子期卻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終後,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萬分,頓感曲藝無意,便扯斷琴弦,摔碎琴身,發誓今後永不鼓琴。
傳說二
也有說法認為,俞伯牙為楚國郢都人,在晉國做了大夫,故事發生在 其出使楚國時。一個風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鍾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時見到了官家的船隻,船頭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懷。為了不驚動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叢中,不想聽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聲響,被伯牙喝問,因鍾子期識得瑤琴,道出伏羲氏以樹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賞識,二人遂成知音。
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知音,已升華為對友情的忠誠不渝,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美德。
文化介紹
琴台碑古琴台園中有聯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上聯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聯出自《詩品·實景》:“晴澗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此聯明白如話,雖是集句,然信手拈來,天衣無縫,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並認為其高超的琴藝乃“積學”而成。然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相傳《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遺事》前集:“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來比喻樂曲高妙。清袁於令《西廂記·病晤》:“清商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有吟詠古琴台的詩云:
鳳沼余灰此處埋,空留雅韻築琴台。胸無錦繡何當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髮無端輸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籬風榭年年事,偶爾鸕鶿繞幾回。
碑廊,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記。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題壁詩,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人,曾任湖北督糧道台,在他七十八歲時,因眷戀琴台,前來一游,游後,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後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景點介紹
古琴台景區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
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情節“蠟像館”;
清朝道光皇帝為陶文毅御筆親書的“印心石屋”;
“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
碑廊內有《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台記》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糧道、書法家宋湘以竹葉代筆蘸墨書寫的《琴台題壁詩》。
1976年修建琴台時的遺物“琴台”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長廊等。
伯牙台,是用漢白玉築成的石台,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撫琴圖”。石台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古琴台正在積極與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合作,對高山流水大廳表演進行立體化打造,從而突出表演的儀式感、主題感、參與感,確保人們在此享受全方位的視聽盛宴,將高山流水大廳打造成為全球知音文化愛好者來古琴台景點必看的特色遊覽項目。 另外古琴台還將匯集當今頂尖的琴家、優秀的學者,成立古琴研究院。旨在集眾家之所長,開展打譜創作、琴學琴史研究、琴道課程開發、古籍整理等專項研究工作。
目前,華中首個古琴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點已經通過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批准,正式落戶古琴台伯牙琴社,成為華中第一家具有古琴考級資質的古琴培訓機構,預計今年年中開始接受考試報名。
整個建築群占地15畝,規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當年古建築的風貌。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和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門票價格
古琴台門票:成人15元/人,學生憑學生證門票8元,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參觀。
公交信息
鸚鵡大道古琴台:電車1路、電車4路、電車5路(外環)、10路、10路通宵線、24路通宵線、402路、411路、503路、522路、524路、542路、558路、571路、585路、701路、703路、703路通宵線、705路、706路、707路、708路、715路、806路
評價
古琴台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台之銘並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台題壁詩》,既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台占地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很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