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思想
如果你想了解基督教,據說斯溫伯恩就是一位出色的嚮導,能把你帶入基督教思想之堂奧。有人說,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他能創造一塊自己搬不動的巨石嗎?他能創造一個沒有罪惡的世界嗎?他能做壞事嗎?斯溫伯恩的解釋是,基督徒心目中的上帝不是“無所不能”,而是“不能做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有四個角的三角形”,並不真的存在。不能創造不可能存在的東西,無損於上帝的全知、全能和全善。他認為,基督徒的上帝不同於非信徒所理解的上帝,前者經得起當代思想文化的檢驗。
斯溫伯恩的思想可以與美國的基督教哲學家普蘭丁格相比較,普蘭丁格認為對上帝的信念與對他人心靈的信念處於相同的認識地位,即如果他人心靈可以合理地被接受,則對上帝的信念亦可合理地被接受。他同樣論證了惡的存在和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構成不了矛盾。
人物生平
1934年12月26日出生於英國斯坦福郡斯梅西克市的斯溫伯恩是宗教哲學、特別是基督教哲學領域的名人,很多人想了解他的思想和生活。於是他寫了一篇自傳性的文章,題為“一個自然神學家的使命”。自然神學家的特點是,強調自然對上帝的證明力。該文名為“自傳”,實際上是他的“學術自傳”或“思想歷程”。如上所述,思想家活在思想中。對他來說,人生即思想,思想即人生。他說,從他能夠記事開始,他就以基督徒的方式思考過,而且祈禱過。然而,他的父母都不是基督徒。他上的中學是“私立學校”(publicschool)。斯溫伯恩特意給“私立學校”加上引號,也許是因為英國英語的這種特殊叫法。Publicschool字面意思是“公立學校”,但是在英國,它指的是“私立學校”。中學畢業後,斯溫伯恩開始服兵役。服役期間,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俄語,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前蘇聯被當做英國未來戰爭中的敵人。1954年,他就讀於牛津大學。
他喜歡思考大問題。因此,大學期間,他選擇了“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專業,側重哲學。這時,他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做一個基督徒,是他人生的第一要務。與此同時,他也清楚地知道,當時的思想和文化是反基督教的;他的選擇不合時宜。占統治地位的是自然主義思潮。科技的進步意味著“基督教的落伍”。基督教與科學格格不入。斯溫伯恩說,讓他感到不安的是教會對待這種衝突的態度。牧師只顧講道,全然不顧科學、哲學或倫理學的進步。用我們的話說,牧師堅持教條主義,絲毫不懂得理論聯繫實際。如果有人問,為什麼要相信《聖經》?《聖經》中的科學不是早已過時了嗎?道德真理不就是一些主觀意見嗎?為什麼要相信上帝存在呢?教會的回答是:宗教是“信仰”的事情。斯溫伯恩說,面對新的知識,教會的懶惰和冷漠令他震驚。1954年,英國總人口的20%還是基督徒。如果教會不改變其對待已經進步了的思想文化的態度,基督徒的比例還會下降。當時,有影響的基督徒神學家都是德國人,主要代表是卡爾·巴特。在斯溫伯恩看來,這些思想家缺乏嚴密性,喜歡談論大問題,得出大結論。他們的寫作更像文學,而不像科學。與此同時,在英美思想界占主導地位的邏輯實證主義,雖有嚴密性,卻盲目排斥包括基督教在內的傳統哲學。斯溫伯恩說,他本來打算做一個牧師,後來他認識到,做一個基督徒哲學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要用現代科學知識和邏輯實證主義的嚴密方法,來論證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於是,1954年至1957年,在牛津大學完成了本科學業之後,他開始實現其做哲學家的夢想。
斯溫伯恩的結論
斯溫伯恩是自然神論者,自然神論的主要特徵是,在自然界感知上帝,或者說通過自然來認識上帝。在他看來,宇宙的存在以及宇宙中那些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人的出現以及人的身體與心靈的神奇構造,人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自身、改造他人以及改造整個世界的那些重要契機,基督徒的精神生活等等,都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他的思路是由結果追溯原因,由事實本身追溯事實的起源。上述事實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存在,它們需要解釋;基督教的上帝能夠提供一種合理解釋。因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明顯大於其不存在的可能性。這就是斯溫伯恩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