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0??1053年,周敦頤任桂陽(今汝城)縣令,一邊勤於理政,政績卓越,百業興隆,文風鼎盛,功德卓著。一邊潛心研學,“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發天理、正人心,使孔孟絕學,燦然復明”,著《太極圖說》、《通書》等理學代表作,“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為後世宋明理學的創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被尊稱為理學開山鼻祖。1220年,汝城吏率其教,民懷其德,興建濂溪書院(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永作紀念。書院為宋式建築,四合院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618平方米,雖經800年的滄桑變遷,然薪火相傳,保存至今,成為汝城人民倡導、傳授和弘揚周敦頤學術思想的寶地。自創辦以來,書院人文蔚起,聲名遠播,濂溪遺韻歷久彌光,歷代名師在此傳道授業,哺賢育能,明代兩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閩贛布政史、監察御史范輅,開國上將朱良才、李濤等一大批理學名人脫穎而出。2004年汝城集資重修書院,擴建1萬平方米的濂溪廣場及配套設施,千古書院重放異彩。
過濂溪書院,走孔隆石橋,順著耒水(今浙水)而下約2公里,來到自然風光優美、山水鍾靈毓秀、文化底蘊深厚的太極予樂灣。北宋年間,時任桂陽(今汝城)縣令的理學鼻祖周敦頤與弟子程顥、程頤郊遊予樂灣,見耒水(今浙水)S形曲貫予樂,兩旁青山渾然相襯,村落猶陰陽魚眼鑲嵌,一幅天然太極圖景象,領悟其精蘊,遂創《太極圖說》。程顥聞後而悅,觸景生情,作《千家詩》之首《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該地因此名為予樂村。太極予樂灣景區有予樂灣石碑、四拱橋、花園、《春日偶成》石書、《拙賦》、《過予樂亭》、《過予樂灣》詩詞碑和太極亭、予樂亭、五里亭、田園水車、古石灰窯、古祠堂等景點,開辦有泛舟賞景、登山觀天然太極圖、山塘垂釣和太極山莊等休閒項目,是身臨其境體驗理學思想的極好之地。
汝城人民歷經千年理學思想的薰陶,湧現出了一大批踐行理學思想的典範。明朝的兩廣總督、內京督察院右都御史、理學名臣朱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朱英一生踐行理學,清廉致仕,心繫天下,其詩詞疏奏俱飽含理學核心,後整理成《認真子集》、《朱恭尚榮哀錄》,陳獻章為《認真子集》作序。史載:朱英1446年中進士,歷任廣東左參議、右參政,福建、陝西左右布政使,兩廣總督,內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一生平定內亂,推行均徭法,舉賢薦能,安撫邊疆,中正耿直,聲名遠播,後被朝中奸臣所害。明皇念其精忠報國、政績卓著,死後加封為“太子太保”,並御批在外沙村修建“太保第”以示褒揚。“太保第”巍峨聳立在村落中央。整座建築座北朝南,門樓的上方從右到左依次懸掛著“戶部檢校”、“兩廣總督”、“內京都察院”、“誥授刑部郎中”、“欽點刑部主事”、“誥授奉政大夫”“封奉直大夫”等七塊金漆豎匾。其中,正中的“內京都察院”金漆匾額乃明皇御賜,字型渾厚雄健,遒勁鬱勃,盡顯皇家氣象。走進大門,十六根巨大的朱紅柱子把“太保第”分為上廳、中廳、下廳三部分。上廳居中擺放著朱英的畫像,畫中的朱英正襟端坐,目光炯炯,微微蹙額,表情剛毅。盡顯胸中的丘壑,治國安邦的睿智。上廳對聯:“考亭理學源流遠,恭簡勛猷德澤長”(“恭簡”即朱英的敕封號)。中廳懸掛明朝宰相陳獻章題寫的“柱石名家”和清朝軍機大臣張延玉題寫的“世石故家”大匾。下廳的廳柱上懸掛著一副金漆對聯:“勳業煥三朝,立功立德,兩廣生民依保障;本支綿百世,以享以祀,千秋俎豆亘煙明”。走出“太保第”,在村林蔭小道走上幾十分鐘,來到朱英的長眠之地??外沙村享塘朱英墓。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朱英墓墓體高6米、寬13米,墓前有兩塊石墓碑,左邊墓碑文乃明代禮部尚書周洪漠撰寫;右邊墓碑碑文乃湖南布政史黃媛撰寫。碑文對朱英叱吒風雲、波瀾壯闊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評價。為彰顯理學文化在汝城的傳承,正逐步開發 “太保里”景點,修繕了“太保第”祠堂及附屬設施、發掘了明代石馬,布置了朱英展室,核證了朱英當年奮發求學的“竹園書屋”,現對外開放游觀。
土橋周家則是周敦頤後裔,周氏家廟“汝南祠”大門掛有“國勛己見排諸子,家學曾經授二程”對聯。周家尚保留成群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