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天皇制恢復
明治維新後日本廢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統治,為了加強和確保天皇“萬世一系”的統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國憲法》,規定國家主權屬於天皇,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直接統帥軍隊;由天皇任命總理大臣和國務大臣組成內閣,內閣在法律上對天皇負責;日本帝國議會由世襲的貴族院和選舉產生的眾議院組成,對天皇起咨議作用。“明治憲法”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立法權和行政權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
二戰後天皇制保留
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國土狹窄、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1929年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國際資本主義間的矛盾使國內階級矛盾更加突出,和日本的軍閥政治相聯繫,通過1932年的5.15事件和1936年的2.26事件日本徹底軍國主義化。日本為了加緊對中國的侵略,策劃並製造了1931年的9.18事變和1937年的7.7事變,使日本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終於爆發了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後,處於美國占領之下,天皇的戰爭責任勿庸置疑,但美國為了遠東爭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現代天皇制確立
1947年日本制定了新憲法,建立了議會君主制的現代天皇制。天皇原有的權力被剝奪殆盡,不再有統帥軍隊、締結條約、決定立法的權力。天皇的實際職能與英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英王是法律上明確的世襲國家元首,是一切權力之源。而日本憲法明確主權在民,天皇只是國民整體的象徵,沒有明確規定他是國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