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波波著小說]

珠子[波波著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珠子》是波波所著的生活在網路時代的女孩的愛情故事小說。

基本信息

作者信息

《珠子》作者:波波

本名黎珂,女,1976年清明生於重慶墊江,在交通行業工作。

2001年起開始在網上創作。2002出版小說《花神的女兒》,2003年被聘為重慶文學院首屆創作員,2004年,中篇童話《睡美人》收錄於《2003年中國奇幻文學精品》叢書,此外還著有長篇小說《追》,《珠子》等。

寫文是為了自我滿足,若能在娛樂自己的同時給讀者帶去一點快樂,是我莫大的幸福,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我的所有朋友!

文案

我一次一次經歷,然而,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愛情。人不能兩次涉過同一條河流。在生命中的某一站倉皇回望,那么多盛開的男子。我的心,不知遺落在什麼地方。每一回艷遇都是尋找,光潔的笑容里,看不出滄桑。對著每一張華美的臉,孤獨冰冷徹骨。珠子,一地,許多碎玻璃一樣扎人的時光。

人生彈指虛空,哪裡那么多一生一世可以承諾。有所留戀,終是鏡花水月,無法當真。癲狂的情慾,只是敷衍餘生的把戲,彼此都心知,不忍先說破。未來一樣不是歸宿,滿身傷痛的女人,穿梭時間的列車,重頭來,仍是依舊愛恨痴狂,大家都活在這可憐的人間。開始無可如何,結局沒有救贖,愛情的刀刃暗中推進,卻閃耀著絕望寒光。

我能給你什麼?你能期待什麼?一起買醉,一起下墜,愛情,是那么陌生的詞語。我的頭靠在你的肩上,你的手滑過我的胸膛,我飛不出人生聲色的陷阱,你走不出情感虛幻的輪迴。互相依偎,只是渴望溫暖的儀式,從來和愛情無關。我們都脆弱得不堪一擊。站在身後,還有另外一個自己,眼鋒冷冷,只是不曾阻擋。

網友評論

1.網路時代的完整愛情——評波波的長篇小說《珠子》

作者:鐵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網路就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網路,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從來沒有這樣的小過,小到遠在天邊的人很容易就能面對面似的進行交流;同時,世界也從來沒有這樣大過,大到就算是近在咫尺的人和你說話,你也不知道他是誰。同時,網路的便捷與神秘,也讓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有了更多的傳奇和童話,而生活在網路時候的我們,因為網路,感情經歷就變得從來沒有這樣多姿多彩過。

中國社會在這二十幾年來,無疑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伴隨著這變化長大的我們,就成了這種變化最集中的體現了。新舊文化的交流,東西思想的碰撞,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是如此的明顯,正當青年的我們,不再像六十年代人那樣純真,也不像八十年代人那樣張揚個性,但我們既不缺少個性,也沒有喪失純真。

波波的小說《珠子》,就是講述了生活在網路時代的女孩的愛情故事。主人公保留著少女時代純真的感情,把那個男人當作自己的避風港,可她卻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只是一次一次的把自己在傷口在這個男人溫暖的懷抱里撫平。生性好強的她,在被人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後,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波折後,仍然不屈的尋找自己的幸福,等她終於明白自己的幸福在什麼地方,幸福就要唾手可得的時候,曾經傷害過她的一次感情的遺留因素讓她失去了生命,結束了她短短的一生。讀完了全文以後,我眼前依稀閃現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很多在為生活打拚,為幸福尋覓的人。正如主人公說的那樣:人生中經歷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像是一顆顆珠子,只有把它們串起來,才會成為一條項鍊,差了其中一顆,這條項鍊也將不完整,這就像人生。在波波的這部小說里,你可以看見十多年來保持的純真戀情,可以看到網戀神秘和新潮的童話,可以看見因為被人強姦而開始的寂寞無奈的一段感情,可以看見為了感情而墮落的吸毒者和同性戀,可以看見性感的誘惑和個性的不羈,可以看見動盪和刺激的激情,也可以看見被深愛的人欺騙的傷感和絕望。總之,網路時代可能會發生的愛情故事,都圍繞著這個不屈的女孩發生著。如前面所說的,看這部小說,總是會讓我們想起一些熟悉的面孔的類似經歷,也正因為如此,《珠子》才讓我們有那么一種深切的感受,才讓我們會忍不住的想說一點什麼。

《珠子》對注重傳統的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叛逆,對那些新新人類來說,卻還嫌激情和刺激不夠。我想,這也是在還沒有引起極大的反響的原因之一吧。但作為一個有過親身體驗的人來說,書中寫的,卻無疑正是當今這個社會的主流現象。這也正是小說想要表達給我們的。同時,由於以上所說的原因,也造成了很多人對其“讀不懂”,而另外一些人卻認為“沒有味”,建議波波在重新修訂的時候,針對不同的人,做一些細化處理。同時也建議沒有看過的人仔細看看這部小說,應該值得一閱。

2. 也算評論,關於《珠子》

作者:以道制勢

大學時下死力讀了些大部頭,就得出了一個屬於無知者無畏的結論:建國以後的大陸,並不存在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所以,直到現在,還是很少讀那些所謂的當代名著,因為很不耐煩和那么多的文字糾纏。年紀大了之後,便平和不少。另一個原因是,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在文藝領域展露鋒芒。最為激賞的一個是電影界的賈樟柯,70年生人,不過比我大幾歲。一次和幾個朋友看被禁映的《站台》,出來後有種心如死灰的絕望:既有此人,何必有我。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從不詩化我的生活”,我時時用來提醒自己,並提醒自己的每一次對同齡人作品的閱讀,譬如《珠子》。

這可以看作是一個現代都市女人的情愛自白,其中表露出的某種形式的自虐與吶喊,淋漓盡致的程度使整部小說浸透了女性的亢奮和衝動,雖然不是充滿激情,但語言卻保持了一貫的力度。而作者並不是技止於此,文中對女性幽微隱秘生活的揭示,尤其是女性之間的敵視、怨恨和無奈,女性對不同男性帶來的所謂“愛情”(強暴、離棄、隱藏)的態度等,諸如此種細微的女性心理的流露,都可以讓人耳目一新。應該承認,我的最初閱讀是在驚訝和嘆息中完成的。自認是一個感覺比較敏銳的人,所以,對一部作品的評判,結果往往來源於初始的閱讀經驗。是否能讓我震驚,能為我帶來新鮮感和衝擊力等。總之,我不認可一部平淡的作品。如果一部作品,能超越我的閱讀期待,使我產生一種閱讀心理上的突兀,我便極其主觀地判斷: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看得文字多了,很有點沒吃過豬肉總看過豬跑的自信。)《珠子》沒有當代女性文學慣有的嘮嘮叨叨和神經兮兮的獨白,沒有熟悉各類名牌商標的自我吹噓,沒有今天柏林明天聖地亞哥的自我陶醉和用身體寫作、閱人無數的自我沉溺,也沒有沉湎於內心和個人私生活的展開,珠子串起的,只是生活本身,並不是奧修所說的黃金片段,而是你,是我,是我們在不同城市裡各自進行的雷同生活,是這個無法確切定義的時代給我們的青春在城市螢幕上折射出的相似投影。

以這樣一種別具特色的風姿,《珠子》咄咄闖入文壇,《珠子》中這類被稱作新女性的形象融匯了作者本人的思想特質而向世界顯示了自己的風格,在社會上應有其影響力在。《珠子》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命題,那就是,在新女性文學創作逐漸增強時代氣息的同時,如何深入關注和探討現代都市女性的命運和前途?《珠子》以直面人生的現實精神,從女性感同身受的情愛話題切入,描寫出大陸在經濟轉型期社會價值觀念急劇變革情況下新女性由“獨立”到“自由”之間角色轉換的艱辛。《珠子》中的駱琳已不是我們習慣中認同的東方女性形象,她不再單純的順從、包容和溫良,在傳統的親情與愛情,家庭與事業之中忍辱負重,苦苦掙扎,她是獨立的,自由的,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和思想,敢與環境抗爭,在兩性情愛關係上也是肆意飛揚,絕不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小媳婦。但是,她並不能妥善地處理個人和別人,個人和周邊的關係,她敢於追求愛情卻一再迷失,不能自主,甚至不斷付出血和淚的代價。魯迅曾經問:娜拉出走之後怎么辦?弗洛姆有一本名著叫《逃避自由》,《珠子》也在向我們每一個讀者詢問:一個新女性在擺脫了傳統的人身依附關係、可以自主地處理自己時是不是就是女性解放的終結?我們知道,娜拉出走之後還是要回來,而德國人民在獲得自由之後重新尋找了新的偶像接受奴役,那么《珠子》呢?我們感覺,駱琳的自由是缺少深層次內涵的。她在別人的侵犯和背棄之間孤獨行走,最後,她“無力地蹲下身,瞬間崩潰了最後的信賴”,她的自由是不斷傷害和被傷害的自由。“我”迫不及待地需要有一個虛幻的依靠。有嗎?沒有。“然後,沒有然後了,只有青春片裡的相遇才會敷衍成一段情事,真實的經歷則大多是風流雲散,依然在各自的命運里沉浮。”(摘自爾林兔《李商隱情事》)如果有,則“我”根本不能解脫,並沒有在嚴酷的生存中成長成熟,經歷了那么多的風霜,我們看到,“我”開始畏懼風霜,“我”兜兜轉轉又回到原地,“我”還是小說開始時的那個女孩子。然而,在《珠子》中,幻想存在著。就是楊,和螺一起合體的楊,被“我”曾經“忽略”的楊。這是對灰色生活的一種詩化,對真實的一種背離,這嚴重損害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度,仿佛高鄂給《紅樓夢》添上一個“蘭桂齊芳”的尾巴。可能作者也覺察到這一點,所以,她拒絕了這樣一個庸俗的結束,她為駱琳設計了一個永遠失約的場景。這其實無助於刻畫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在小說家中區別出兩種對待世界的基本態度(看看學院派的分析啊,呵呵)。一種更多地從思維和概念出發,而另一種則更多地從感覺和直覺出發。前一類的作家,傾向於以他們個人的看法來重現世界,因而把重點放在章法和技巧上,以此來抓住讀者。後一類作家則慣於在現實世界面前隱藏起自己,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在直接和客觀的表現中逐漸浮現出來,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跟被表現的事物相比起來,章法往往占次要地位,讀者的自由也要大的多。《珠子》客觀而不誇大的敘述觀點的表現方法,顯然屬於後者。看得出,這是作者比較擅長的表現角度。確實,吸引讀者並不意味著俘虜讀者,而在於文本能給予客群以多少深度思考。

基於此,我以為,《珠子》的價值還在於為我們提供/描述/再現了70年代人的一種感情模式。他們不缺乏什麼,也感受不到父輩的陰影,在這個世界上,頹廢或囂張都過於容易。這一代人橫行長街,其實根本實現不了什麼遠大理想。他們一樣在經受痛苦,這種痛苦來源於人類的悲劇宿命。當我們活在一個太平盛世,生存的壓力不再,惡龍早已被英雄殺死,歲月靜好,現世安穩,豈不正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時節?可以使心靈安寧或者使肉體逃避的,除了醇酒,只剩愛情了吧。(HAHA,讓我們一起醉生夢死吧。)

然而,這是一個不適宜愛情生長的年代,不僅僅是因為權力,不僅僅是因為金錢,更不會是因為什麼媒妁之言,而往往就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這樣一個浮華的年代,我們,妄想得容易,歡娛得容易,背叛得容易,忘卻得容易,雖然也知道什麼是潔白和堅持,但因為游離或遲疑,因為懦弱或虛假,我們早已虛弱得不敢真實地去擁抱愛情,無論是“我”、安然還是楊,都不具備承當愛情勢能的素質。在(閱讀上)經歷每一個傷感的現代愛情故事之後,我不得不重複一個遺憾的結論:我們,都不是已經適合去愛一個人的人。在嘗試“執子之手”時,在學習“我心匪石”時,在經過“弱水三千”時,在感懷“冬雷震震夏雨雪”時,我們,一直都是極不合格的實驗器材。

後記

(也可作為對“嘆息”的解釋):

對《珠子》的評論僅僅定位在一種情緒的宣洩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鑑賞。我十分清楚這一點。其實,對小說的終極美學探索上,我個人是傾向於“東方情調”的,也就是推崇一種“詩的境界”。我認為,所有偉大的作品,不僅要描寫真實的世界(這屬於不能被詩化的生活),而且同時也應該放射著詩情的光輝(這需要作者有聖人的領悟和修為(或者稱宗教情懷),在這點上,我並不苛求我的同齡人)。非常欣賞《約翰.利斯朵夫》的結尾,約翰.利斯朵夫背著一個孩子渡河,他問:“你怎么這么重啊,孩子?你到底是誰呢?”孩子回答:“我是未來的日子。”也就是說,詩的方式,不是以衝突,而是以圓融;不是以終止,而是以綿延;不是以痛苦,而是以救贖來表現時空的無限流變,人事的荒廢變遷。這方面,還可以多使用一些自然的意象來外化人物內在感情的方法,可參看《雪國》的結尾:抱著葉子的屍體,島駒看見“銀河向每個人的心裡傾瀉了下來”。還有《挪威的森林》:“我現在哪裡,仿佛所有的雨落在全世界的草坪上,我在哪裡也不是的場所連連呼喚著綠子。”在這悲涼的視野和呼喚之中,青春的創痛使天地仿佛也改變了顏色,強大的情緒感染力使人低回不已,生出更多的綿綿詠嘆、沉思與默想。

章節目錄

1. 第一章 ① 已修改

2. 第一章 ② 已修改

3. 第一章 ③ 已修改

4. 第二章 ① 已修改

5. 第二章 ② 已修改

6. 第二章 ③ 已修改

7. 第三章 ① 已修改

8. 第三章 ② 已修改

9. 第三章 ③ 已修改

10. 第四章 ① 已修改

11. 第四章 ② 已修改

12. 第四章 ③ 已修改

13. 第五章 ① 已修改

14. 第五章 ② 已修改

15. 第五章 ③ 已修改

16. 第六章 ① 已修改

17. 第六章 ② 已修改

18. 第七章 ① 已修改

19. [鎖] [此章節已鎖]

20. 第七章 ③ 已修改

21. 第八章 ① 已修改

22. 第八章 ② 已修改

23. 第八章 ③ 已修改

24. 第八章 ④ 已修改

25. 第九章 ① 已修改

26. 第九章 ② 已修改

27. 第九章 ③ 已修改

28. 第九章 ④ 已修改

29. 第十章 ① 已修改

30. 第十章 ② 已修改

31. 第十章 ③ 已修改

32. 第十章 ④ 已修改

33. 第11章 ① 已修改

34. 第11章 ② 已修改

35. 第11章 ③ 已修改

36. [最新][鎖] [此章節已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