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起源
王金村,準確的來說叫做“王金鐘”村,因村南有一古寺遺蹟“金鐘寺”而得名,而周圍四個村子也因此稱為“高金、賈金、常金、孫金”。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王金村還有一個舊名“龍王廟”因村中有一座龍王廟而得名。
歷史淵源
據考,村民在明朝年代大多來源於山西洪洞,因“燕王掃北”導致此地荒無人煙而移民至此。村南有一座古寺遺蹟,面積龐大,總體上要比整個村子面積大,一片瓦礫,地勢高於村子二至三米,最高處稱為“大廟台子”年代久遠已無從可考,據老人們的傳說,應該比移民後的王金村要年代久遠得多。大廟台子緊鄰一條蜿蜒斷續的土築長堤,可清晰分辨的主體部分西至孟村縣境內,因多年耕種和風化,已低至一至二米高度,其年代應追溯至七國爭雄年代,或為齊魯燕趙之分界線。 村北有方圓十幾里的鹽鹼地,人稱“蒲窪城”,地勢低洼,多生長蘆葦草和紅荊等耐鹽鹼植物,古時盛傳常在此處顯現城堡幻像,俗稱“顯城”,按科學說法,應該是地勢低洼濕氣重,再加上原來四周空曠,缺乏高大建築物,經常造成海市蜃樓的緣故,遺憾的是,未得一見,更加之現如今曾經的“蒲窪城”大部分建成了以鋼管為主的工業區,這樣的勝景,更無從得見了。
農業
王金村有可耕地兩千餘畝,可灌溉農田多集中在村西和村南,村北多為鹽鹼地。早年中種植作物繁多,出產玉米、小麥、大豆、高粱、穀子、棉花等,少量種植花生、芝麻、紅薯、白菜等,近年因經濟形勢,品種趨向單一,多以玉米小麥交替種植為主。
工業
以不鏽鋼粗放加工為主,村西建有不鏽鋼工業園,從業者數百人,近些年來,成為王金村的支柱產業,有力的帶動了村民的經濟發展,以及周邊村莊的跟進。
文化生活
泱泱中華,有著厚重恢弘的文化,王金村,雖然地處農村,但是也有著多種多樣的文化,比方說早年間村中的秧歌、劃旱船、高蹺、地方戲哈哈腔等,歷經多年傳承,奈何經濟衝擊和生活所迫,已經流失很多。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一些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又逐漸豐富起來,重新整理了地方戲哈哈腔,重新成立了秧歌隊,更值得一提的是,村中興起了備受婦女們喜愛的廣場舞,在兩支舞蹈隊的歡騰之下,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增添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