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遠[陝西人]

王致遠[陝西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陝西人

王致遠
陝西合陽人。中共黨員。1947年畢業於北平華北文法學院。歷任華北局黨校直屬隊、華北局社會部、南下工作團總團部及四野新華社總分社幹部、編輯,《新觀察》編輯組組長、編輯部副主任、編委,作家出版社辦公室主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文學編輯室副主任、總編室主任,文化藝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

溫州人

王致遠(1193-1257),字任道,號九山,永嘉縣清水埠千石村人。南宋嘉定二年他十七歲時,因父蔭補通仕郎。二十歲授從事郎,嘉興府戶曹,以後連續任監陽戶部大軍倉,沔州軍事推官,慈谿知縣,戶部架閣文字,安吉、婺州通判,大理寺部丞,湖北、浙西提刑,台州知府,大府寺丞,侍左郎官等職。娶禮部尚書、狀元木待問的孫女為妻。墳墓建在甌海縣慈湖南村,現在墓跡尚在。
王致遠生活的時代,值寧宗、理宗兩代。正是南宋王朝崩潰的前夕,與封建社會一切正直的知識分水一樣,他前期熱衷仕進,試圖力攙狂瀾,為百姓造福。在任廉潔清正,剛直不阿,為搖搖欲墜的宋室確盡犬馬之勞。但後期眼看宋室腐敗不堪,滅亡即在,為了保其晚節,堅決辭官歸田,在家鄉興辦教育,培養士子。他的平生業績擇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心人民疾苦,愛民如子。嘉熙元年(1237)朝廷派他去慈谿任知縣,當時浙東發生特大旱災害,餓死者不計其數,在上任時,“前令用交代禮,趣吏具餚果設樂張宴”招待,遭到他的拒絕。接任後,立即延請當地“賢士大夫及學職林夢瀾等一百八十九人”。商量賑災事宜,然後在縣城幾個大寺院裡設立“粥局”,把糧庫中儲存的糧食粥粥分給無糧的民眾。開始時,每日來就食的一千人,後附近飢餓的民眾蜂擁而至,增加到日食八千人。倉儲不足,王致遠以知縣的名義向貴家富室借糧食,繼續煮粥分發給民眾。“粥局”從十-月開始,-直延續至翌年四月麥熟時為止,連續四年災荒都是如此,救活了不少民眾。此外他還“置賑糶局,勸請富人分糶,以待民之能自食者;置居養院,厚給乳哺,以活嬰孩之委棄者,其不幸病且死,則為醫藥殮埋之。因而“邑民感德,繪像祀之”。
二、秉公辦事,不畏權貴。在他慈谿任內,參知政事(副宰相)魏瑞明的兩個家僕為各自的房產事和民眾發生糾紛,雙方告到縣衙,他在審理這一案件時,作了認真調查,發現魏的兩個家僕仗勢欺霸占民產,就依法把房屋判給民眾。民眾說是“包青天再世”,而魏瑞明覺得他能秉公辦事,就“不以為忤”。
三、免非法稅收,淳祜六年(1246)在他任湖北提刑時,發現常德府四個縣籍口籌募邊防經費而任意增加稅收,以致“農夫持升斗,童子挈瓶,無得免者”,於是向制置使孟侯反映,建議應革除此一陋規,孟候猶豫不決。他就奮然連夜具本上奏,後來獲準蠲除這項不合理的稅收。民眾稱讚他:“為善如嗜欲,當官無分寸私”,商賈通行,道路歌舞。……
四、重視學術研究,勒刻碑文。他在淳祜七年(1245)任浙西提刑期間,在蘇州鐫刻了三方石碑,一是地理圖,二是天文圖,三是帝王紹運圖,落款是“東嘉王致遠立”。這幾方石碑在經歷了七百二十多年後至今猶存,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蘇州市博物館同志說,中國自然科學研究所將出版冊《中國古地圖集》,該石碑內容將被收羅進去。
五、撰寫歷史著作。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月,他寫完《開禧德安守城錄》一書。有曹彥約和李直的序,這不僅是一本充滿著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政治著作,而且也是-本“出奇制勝”的軍事著作。孫詒讓的《溫州經籍志》對該書給予很高的評價。有許多《宋史》所未載的珍貴歷史資料。
六、興辦永嘉書院。他從淳祜七年辭官回家後,在永嘉縣城(今溫州市區)的書堂巷買地建房,與陳南一一起創辦永嘉書院。溫州知府趙師錢,為了表彰他在培養人材方面的功績,曾在書堂巷建造一座淵源坊,以示紀念。
寶祜五年(1257)王致遠死於家鄉,生前好友和同事紛紛寫了輓詩,《千石王氏宗譜》中就收集了一百二十首。其中劉定的一首輓詩:“歷把官居治績看,幾多好事在人間。惠霑溝壑生民瘼,節凜冰櫃戢吏奸。
不勢權寧去職,力辭朝命欲投閒。昂昂人物今何在?萬古聲名重九山。”可以看出王致遠的情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