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會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會軍,1964年1月4日出生於黑龍江省樺川縣,大氣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二級)、博士生導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 1986年王會軍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9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3年參與創立了竺可楨-南森國際研究中心;200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2008年當選為挪威極地科學研究院委員 ;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2013年當選為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入選首批國家萬人計畫;2014年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2015年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全職教授 ;2018年受聘為挪威卑爾根大學榮譽教授 。 王會軍主要從事古氣候模擬、季風變異和氣候預測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王會軍 王會軍

1986年7月,王會軍從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畢業,並考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1991年9月,獲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4年特批)、研究員(1996年特批)、博士生導師(1998年-)。

1991年11月,在美國Lorenz國家實驗室(LLNL/PCMDI)進行氣候模擬方面的短期合作研究。

1999年3月,在日本全球變化研究所進行氣候預測方面的短期合作研究(-1999年6月)。

2001年8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主持研究所全面工作。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

2003年,與挪威科學家Ola Johannessen教授共同創立了竺可楨-南森國際研究中心。

2005年5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2014年5月) 。

2008年,當選為挪威極地科學研究院委員 。

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

2013年4月,當選為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年入選首批國家萬人計畫-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

2014年11月,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 。

2015年9月,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全職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氣象學部主任、氣候與氣象災害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

2018年4月16日,受聘為挪威卑爾根大學榮譽教授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王會軍揭示了東亞夏季風在1970年代末的減弱;揭示了南極濤動、Hadley環流、北大西洋濤動等對東亞氣候的顯著影響;完成了中國首個基於自己氣候模式的全球變暖定量模擬結果;提出熱帶相似和年際增量氣候預測思想和方法,提高了東亞氣候和颱風活動的氣候預測水平 。

•承擔項目&成果獎勵

截至2016年,王會軍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科學院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以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項目,並獲得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項目名稱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1998-2000年東亞夏季風年際變率研究中國科學院創新重要研究方向項目(首席科學家)
1991-2000年氣候動力學和氣候預測理論的研究攀登項目(課題負責人)
2004-2006年中高緯大氣環流和南北半球相互作用中國科學院創新重要研究方向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2-2006年古氣候模擬和氣候季節預測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7-2010年極區大氣濤動的年際變化對熱帶大氣環流的影響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9-2011年中國近百年來氣候變化分析及其模擬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9-2011年海陸氣相互作用-圈層相互作用與亞洲季風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群(頂層專家組組長)
2009-2013年全球變暖背景下東亞能量和水分循環變異及其對我國極端氣候的影響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2-2014年亞澳季風系統及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變異規律研究中國科學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2-2016年我國東北地區冬春季節氣候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及有關預測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3-2017年歐亞大陸中高緯區冬春季氣候變化及其未來情景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5-2020年東亞氣候系統變化機制及預測方法國家自然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首席科學家)
2016-2021年中國北方地區極端氣候的變化及成因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

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來源
2014年氣候預測的若干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1完成人)
2005年氣候數值模式、模擬及氣候可預報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2完成人)
1998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5完成人)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王會軍發表中國國內外核心期刊學術論文220餘篇,其中140餘篇為SCI(E)收錄論文,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論文引用1800多次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96.01《大氣科學研究專集 1》王會軍編北京:氣象出版社
2012.05《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王會軍,范可郎,等北京:氣象出版社

期刊論文

時間作者名稱期刊信息
2017Wang H.Preface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Forecast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EMD)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4, 127-127
2016Wang H., and H. ChenUnderstanding the recent trend of haze pollution in eastern China: roles of climate change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16, 4205-4211.
2015Wang H., and S. HeThe North China/Northeastern Asia Severe Summer Drought in 2014Journal of Climate, 28, 6667-6681
2013Wang H., S. He, and J. LiuPresent and fu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ENSO: Results of CMIP5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18, 5222-5237
2013Wang H., and S. HeThe increase of snowfall in Northeast China after the mid 1980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8, 1350-1354
2012Wang H., and H. ChenClimate control for southeastern China mois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dian or East Asian monsoon?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7, D12109
2012Wang H., J. Sun, H. Chen, Y. Zhu, Y. Zhang, D. Jiang, X. Lang, K. Fan, E. Yu, and S. Yang,Extreme Climate in China: Facts, Simulation and Projection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21, 279-304
2012Wang H., and S. HeWeake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ENSO after mid-1970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7, 3535-3540
2011Wang H.A new prediction model for tropical storm frequenc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using observed winter-spring precipitation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 hP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5, 262-271
2011Wang H., E. Yu, and S. YangAn exceptionally heavy snowfall in Northeast China: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omalies and hindcast of the NCAR WRF model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113, 11-25
2010Wang H., and Y. ZhangModel Projections of East Asia Summer Climate under the ‘Free Arctic’ Scenario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3, 176-180
2010Wang H., and Z. QianA potential high-score Scheme for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of Atlantic storm activity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3, 116-119
2009Wang H., and K. FanA New Scheme for Improving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Weather and Forecasting, 24, 548-554
2009Wang H., and J. SunVariability of Northeast China River Break-up Date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6, 701-706
2006Wang H.Linkage Between the Northeast Mongolian Precipitation an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Zonal Circulatio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3, 659-664.
2002Wang H., F. Xue, and G. ZhouThe spring monso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arge-scale circulation featur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 651-664
2002Wang H.The inst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NSO relation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 1-11
2001Wang H.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8, 376-386
2001Wang H., X. Chen, F. Xue, and Q. Zeng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A Simulation Study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5, 49-58
2000Wang H.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ST in a coupled atmosphere-ocean-land climate model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7, 31-47
2000Wang H.The seasonal climate and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simulated mid-Holocene Megathermal climate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7, 445-457
2000Wang H., Taroh Matsuno, and Yoshio KuriharaEnsemble Hindcast Experiments for the Flood Period over China in 1998 by Use of the CCSR/NIE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78, 357-365
2000Wang H., G. Zhou, and Y. Zhao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orrecting the seasonal-interannual prediction of summer climate anomaly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7, 234-240
1999Wang H., R. Zhang, Cole Julie, and Francisco ChavezEl Nino and the related phenomenon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The largest signal in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6, 11071-11072
1999Wang H.Role of vegetation and soil in the Holocene megathermal climate over Chin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4, 9361-9367
1997Wang H., F. Xue, and X. Bi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of a global climate model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4, 554-562

人才培養

截至2017年,王會軍培養的博士畢業生中有3人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人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人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優秀青年基金項目 。2010年王會軍獲得盧嘉錫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資料來源
2012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氣象學獎
2010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0年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傑出青年
1998年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
1994年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工作獎
學篤風正優秀青年科技獎
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國際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研究計畫(CLIVAR)亞澳季風工作組AAMP委員
世界氣象組織熱帶氣象委員會東亞季風工作組EAMP委員
挪威極地科學研究院委員
《Adv. Atmos. Sci.》主編
《中國科學》特邀編輯
《氣象學報》、《大氣科學》編委
中國CLIVAR委員會主席
中國科學探險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
2014年11月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
中國氣象學會統計氣象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海洋大學、蘭州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客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美國能源部氣候變化合作研究之中方首席科學家

人物評價

王會軍把古今氣候研究結合起來,對東亞氣候變化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 (中國科學院評)

王會軍對中國和挪威在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並在氣候研究領域作出的卓越成就,王會軍作為創始人建立的竺可楨-南森國際研究中心已成為中國和挪威科技合作的傑出典範 。 (卑爾根大學校長Dag Rune Olsen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