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景春、河北承德圍場縣人。中國東北亞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書畫家協會河北分會常務副秘書長、河北省楹聯學會會員,自幼喜愛書畫,後師從著名畫家鍾長生、江楓、徐文山等,國家一級美術師、王景春先生自1990年以來,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先後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德國、美國、荷蘭、馬來西亞、韓國、台灣等地收藏家收藏,和在國內外進行藝術交流30餘次,普遍受到歡迎。其中,1995年在石家莊舉行 “王景春作品展”、2007年8月在北京參加了奧運經濟研究會組委會組織的“迎奧運”作品獲特殊貢獻獎,他的作品獲得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好評。他的作品在多家報刊上發表。
書畫作品
王景春策劃了由中國國際書畫家協會與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弘揚燕趙文化、 盡顯魅力圍場”全國作品邀請展,2011年1月9日在石家莊博物館舉行,展出了多幅高水平的作品。河北省委原書記葉連松、原副省長郭洪歧、文化廳原廳長李九元、圍場縣縣長鬍熙寧等出席了此次展覽活動開幕式。
在展覽開幕式上,李九元、李世文、孟憲昌、陶然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藝術家進行了現場藝術交流,為活動助興,引來了許多書畫愛好者參觀。據悉,本次活動旨在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全面展示圍場人文經濟發展。
王景春家鄉塞罕壩,那裡曲徑通幽,優美寧靜,沒有城市的喧囂、污染,不是桃源勝似桃源,是一處自然淳樸、野趣天成的旅遊勝地。美麗的塞罕壩是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靈山秀水之間,培育了他愛美、知美、求美的心性,自小和翰墨結下了不解之緣,喜歡塗鴉,後來虛心求教,王景春承繼了傳統工筆畫優秀品質,以其工筆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花鳥景物,宣洩自我情感。他的《百子圖》拙樸靈動、童趣盎然,《四美圖》之美女秀麗端莊、古典精緻,《駿馬圖》的駿馬遒勁蒼雄、神態逼肖,《國色天香》《富貴花開》中的牡丹在簡約中透著浪漫才情,畫面奼紫嫣紅、流光溢彩、典雅大氣。這些作品不僅造型逼真,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情感的表達,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從而使工筆畫的創作在造型更加準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暢和內容的詩情畫意。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覆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復上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王景春嘴不巧,不善說,卻能夠撐得住氣、經得起喧囂。這么多年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沉心做畫,嚴謹治學,勤奮用功,做細活、做慢工,一枝一葉、一翎一毛、一筆一划都精心打磨,無不彰顯著鮮明的古典美學特徵和無窮的傳統藝術魅力。尤其在生意場中摸打爬滾這么多年,他沒有患得患失,不以己悲,不以物喜,潛心研究工筆花鳥的大小、層次、顏色差別,認真熔煉藝術作品的價值,讓自己的技藝越來越精緻。
工筆畫的語言是以毛筆的敏銳性、透明均勻的渲染、絹或宣紙體現出的特殊機理效果,無論“勾線填色”,還是“沒骨” 技法,都要在畫前要打草稿和反覆研究,不然失之草率、前功盡棄。他一方面注意借鑑他人所長,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全身心地研習工筆畫的筆墨與色彩,形式與構圖,傳統與現代,風格與流派,氣勢與意象等多方面的藝術理論;另一方面特別發揚了圍場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從一點一滴做起,務實尚學,用心思考,追求傳統理想化的平靜肅穆的美,強調造型的準確性。縱觀他的工筆作品,一花一物都傾心到形式精益求精的地步,將自然形象洗鍊化與古典造型理性的完美結合在一起,宛若物慾橫流中一縷翠綠的風。
中國傳統文化在圍場壩上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王景春執著地從中吸取養料,在畫作的風格、形式、技法上,找尋能夠代表本民族藝術的文化之根,用藝術的旋律和色彩建構文化基因里的生命迴響。隨著閱歷與年齡的增長,王景春經過了壩上漫長的嚴寒,走過了充滿希冀的“而立”之春;送走了難以忘懷的“不惑”之夏;而今一腳正在繼續走向“樂知天命”的大門------對生命與藝術的領悟也愈發深刻,他深感自己是幸運的。
藝術貴在堅持!有耕耘,總有收穫。一直以來,壩上那些充滿特色的地域文化,都讓王景春獲益匪淺。但需要提醒的是,今後在注重形式語言層面的同時,也不可忽視自己的藝術理解,也應該與當下時代相對接,以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深層的情感世界來指導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