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坤[遼寧錦州市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

王振坤,遼寧錦州市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衛生部肝炎防治健康教育計畫特邀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系列雜誌《中國誤診學》雜誌特邀編委。從事傳染病及肝病臨床研究工作40年,著有《肝炎肝硬化肝癌》、《解讀中國第一病:B肝》等17種。相關論述:《B肝治療,緣何失敗?》。

人物論述

《B肝治療,緣何失敗?》

《解讀中國第一病:B肝》 《解讀中國第一病:B肝》

目前被國內外專家公認的療效確切的B肝抗病毒藥物只有α干擾素和拉米夫定。評價B肝抗病毒藥物的標準首先是有效(能抑制和殺滅B肝病毒),其次是副作用小,病人可以長期套用。然而,符合上述條件的藥物還不多,所以,從醫生到病人都要珍惜現有的B肝抗病毒藥物。慢性B肝是個非常複雜的疾病,即使套用了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也可能失敗,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條。

1、適應症不妥。

不管幹擾素還是拉米夫定,都有嚴格的適應症,不是所有感染B肝病毒的人都能套用。這兩種藥共同的適應症是慢性B肝病人,轉氨酶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10倍,肝臟炎症反應明顯者。這時病人正處於“免疫清除期”,即體內的免疫功能啟動,對B肝病毒發起圍剿和清除,此時套用抗病毒藥助一臂之力,效果顯著。而在“免疫耐受期”,轉氨酶正常或稍微超過正常值,肝臟炎症輕或無(例如B肝病毒攜帶者),體內免疫功能對B肝病毒“熟視無睹”,這時套用任何抗病毒藥也是枉然,對此,干擾素、拉米夫定的效果極為有限。

如果適應症選擇準確,療效會明顯提高。選擇不當,濫“干擾”、“濫抗毒”,不但不能收到滿意療效,還會挫傷病人的治療信心,或對抗病毒治療產生牴觸情緒,並製造“抗病毒無效論”,影響B肝病人正常用藥。

2、抗B肝病毒藥物有局限性

慢性B肝並非用上干擾素或拉米夫定就萬事大吉了,更不是用藥後一定會康復。其實,抗B肝病毒藥都有其局限性,目前所有抗病毒藥都對B肝病毒複製 的原始模板(cccDNA)無效,一旦停藥,B肝病毒就很快以cccDNA為模板繼續複製,結果大量新生B肝病毒又猖獗起來,造成肝病復發。醫學家們指出,如堅持長期用藥,最大限度地壓制體內病毒的複製,再加上自身的免疫功能參與,方可最終將病毒清除,患者才有可能康復。

慢性B肝病人的用藥,必需消除速戰速決、一蹴而就的觀念,要有長期用藥的準備。“速效論”是假話,不能相信。

B肝抗病毒藥物的另一個局限性是,病人對其“應答率”不是100%(應答指病人用藥後HBeAg轉陰,抗-HBe轉陽,HBVDNA轉陰,轉氨酶正常)。干擾素治療慢性B肝的“應答率”在40%左右,而遠期應答率僅為30%左右。拉米夫定治療慢性B肝時,用藥1年,HBeAg轉陰率不到20%,發生抗-HBe轉陽者僅15%左右。儘管HBVDNA轉陰率高達96%~100%,但HBeAg不轉陰或抗-HBe不轉陽,就易於復發。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抗病毒藥的有效性,也要了解其局限性,正確認識這些藥物,不能因其“局限性”而棄之不用,也不能因其“有效”而盲目樂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