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青銅時代:萬壽寺》由重慶出版社出版。陰陽兩界逾十載,似水流年。金銀銅鐵鑄時代,地久天長。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1968-1972年在山東牟平插隊,後做民辦教師,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1974-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1982-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1984-1988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8-1991年北京大學社會學所講師,1991-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被稱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最“另類”的作家,有評價說他是中國白話文的第一把手。其自由人文主義的立場和風格貫穿作品,“王小波文體”為無數青年仿效。“時代三部曲”是王小波作品的精華,其中以喜劇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故事背景跨越各種年代,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展示了知識分子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命運,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理解和他異於尋常的藝術水準。
媒體推薦
他的文章寫得恣肆隨意,非常自由,常常還滿口諧謔,通篇調侃,一副頑皮相。如今調侃文字並不罕見,難得的是調侃中有一種內在的嚴肅,鄙俗中有一種純正的教養,這正是我讀他的作品的印象。
——周國平
圖書目錄
序:我的師承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文摘
莫迪阿諾在《暗店街》里寫道:“我的過去一片朦朧……”。這本書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冊子,黑黃兩色的封面,紙很糙,清晨微紅色的陽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裡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誰的。我觀察了很久,覺得它像是件無主之物,把它拿到手裡來看;但心中惕惕,隨時準備把它還回去。過了很久也沒人來要,我就把它據為己有。過了一會兒,我才驟然領悟到:這本書原來是我的。這世界上原來還有屬於我的東西──說起來平淡無奇,但我確實沒想到。病房裡瀰漫著水果味、米飯味、汗臭味,還有煮熟的芹菜味。在這個擁擠、閉塞、氣味很壞的地方,我迎來了黎明。我的過去一片朦朧……
病房裡有一面很大的玻璃窗。每天早上,陽光穿過不平整的窗玻璃,在對面牆上留下火紅的水平條紋;躺在這樣的光線里,有如漂浮在溶岩之中。本來,我躺在這張紅彤彤的床上,看那本書,感到心滿意足。事情忽然急轉而下,大夫找我去,說道,你可以出院了。醫院缺少床位,多少病人該住院卻進不來──聽他的意思,好像我該為此負責似的。我想要告訴他,我是出於無奈(別人用汽車撞了我的頭)才住到這裡的,但他不像要聽我說話的樣子,所以只好就這樣了。
此後,我來到大街上,推著一輛嶄新的腳踏車,不知該到哪裡去。一種巨大的恐慌,就如一團灰霧,籠罩著我──這團霧像個巨大的灰毛老鼠,騎在我頭上,早晨城裡也有一層霧,空氣很壞,我自己也帶著醫院裡的餿味。我總覺得空氣應該是清新的,瀰漫著苦澀的花香──如此看來,《暗店街》還在我腦中作祟……
莫迪阿諾的主人公失去了記憶。毫無疑問,我現在就是失去了記憶。和他不同的是,我有張工作證,上面有工作單位的地址。循著這個線索,我來到了“西郊萬壽寺”的門前。門洞上方有“敕造萬壽寺”的字樣,而我又不是和尚……這座寺院已經徹底破舊了,房檐下的檁條百孔千瘡,成了雨燕築巢的地方,燕子屎把房前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地帶,只在門前留下了黑色的通道。這個地帶對人來說是個禁區。不管誰走到裡面,所有的燕巢邊上都會出現燕子的屁股,然後他就在繽紛的燕糞里,變成一個麵粉工人,燕子糞的樣子和擠出的兒童牙膏類似。院子裡有幾棵白皮松,還有幾棵老得不成樣子的柏樹。這一切似曾相識……我總覺得上班的地點不該這樣的老舊。順便說一句,工作證上並無家庭住址,假如有的話,我會回家去的,我對家更感興趣……萬壽寺門前的泥地里混雜著磚石,掘地三尺也未必能挖乾淨。我在寺門前巡逡了很久,心裡忐忑不安,進退兩難。直到有一個胖胖的女人經過。她從我身邊走過時拋下了一句:進來呀,愣著幹啥。這幾天我總在愣著,沒覺得有什麼不對。但既然別人這么說,愣著顯然是不對的。於是我就進去了。
出院以前,我把《暗店街》放在廁所的抽水馬桶邊上。根據我的狹隘經驗,人坐在這個地方才有最強的閱讀欲望。現在我後悔了,想要回醫院去取。但轉念一想,又打消了這個主意。把一本讀過的書留給別人,本是做了一件善事;但我很懷疑自己真有這么善良。本來我在醫院裡住得好好的,就是因為看了這本書,才遇到現在的災難。我對別的喪失記憶的人有種強烈的願望,想讓他們也倒點霉──喪失了記憶又不自知,那才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
對於眼前這座灰濛濛的城市,我的看法是:我既可以生活在這裡,也可以生活在別處;可以生活在眼前這座水泥城裡,走在水泥的大道上,呼吸著塵霧;也可以生活在一座石頭城市裡,走在一條龜背似的石頭大街上,呼吸著路邊的紫丁香。在我眼前的,既可以是這層白內障似的、磨砂燈泡似的空氣,也可以是黑色透明的、像鬼火一樣流動著的空氣。人可以邁開腿走路,也可以乘風而去。也許你覺得這樣想是沒有道理的,但你不曾失去過記憶──在我衣服口袋裡,有一張工作證,棕色的塑膠皮上烙著一層布紋。裡面有個男人在黑白相片裡往外看著。說實在的,我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既然出現在我口袋裡,除我之外,大概也不會是別人了。也許,就是這張證件注定了我必須生活在此時此地。
序言
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給我念過查良錚先生譯的《青銅騎士》: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莊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他還告訴我說.這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
我愛你彼得的營連
我愛你莊嚴的外貌……
現在我明白,後一位先生準是東北人,他的譯詩帶有二人轉的調子,和查先生的譯詩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歲,就懂得了什麼樣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將近四十歲時,我讀到了王道乾先生譯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說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詩人,後來做了翻譯家,文字功夫爐火純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譯筆沉痛之極。請聽聽《情人》開頭的一段: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寫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譯筆也好,無限滄桑盡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對我的幫助,比中國近代一切著作家對我幫助的總和還要大。現代文學的其他知識,可以很容易地學到。但假如沒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這樣的人,最好的中國文學語言就無處去學。除了這兩位先生,別的翻譯家也用最好的文學語言寫作,比方說,德國詩選里有這樣的譯詩:
朝霧初升,落葉飄零
讓我們把美酒滿斟!
帶有一種永難忘記的韻律,這就是詩啊。對於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們——我愛他們。他們對現代漢語的把握和感覺,至今無人可比。一個人能對自己的母語做這樣的貢獻,也算不虛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