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85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8年畢業於成都理工學院沉積地質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9年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8年11月-1999年4月赴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訪問研究 。
現為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地質調查局沉積地質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批優秀中青年專家 。
學術兼職
成都市金牛區科協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沉積學會委員及前寒武沉積學科組組長、四川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礦物岩石及寶玉石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地球化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八、第九屆地質學科評審組成員等職 。
研究方向
沉積能源、沉積大地構造學 。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以第一、二作者共發表中、英文論文170多篇,其中單篇SCI引用最高在500次以上 ,論文發表在包括: Precambrian Researc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ondwana Research、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科學通報》、《地質學報》、《沉積學報》、《地球科學》、《礦物岩石》、《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岩相古地理》等刊物上 。以第一、二作者出版專著12本,其中第一作者7本,國家行業標準1部、工作手冊1部 。
先後主持完成2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國家油氣專項1項及多項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等,現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羌塘油氣工程”工程首席。曾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二等獎3項(排名第一)、三等獎1項(排名第一)等 。多年來,主要從事沉積盆地分析、沉積能源(油氣)與環境、沉積能源地質及沉積大地構造學研究。先後以項目負責人組織完成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地質礦產部及四川省跨世紀人才基金及學術帶頭人基金項目、國家攀登項目二級課題、地質礦產部重點攻關項目、地質礦產部定向基金項目、國土資源部重點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等。
主要成就
1. 較系統地提出了有別於前人觀點的華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模式、及其與Rodinia超大陸解體的關係,論文成果在國內、國際地學界都已得到認可。
2. 把層序地層學基本原理套用到層控礦床研究中,引進了層控礦床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徑與新思路。提出了“層、系、相、位” 四位一體層控礦床控礦理論。
3.較早開展了華南寒武紀“緩坡-生物丘”沉積研究, 提出了“生物丘-古油氣藏”鉛鋅成礦模式並用於找礦預測。提出了一套野外露頭層序地層劃分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一系列特殊成因接口的厘定與識別方法;建立了層序邊界段元素地球化學變化的曲線模型等。
獲獎記錄
先後榮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成果獎--銀錘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川省第五屆青年科技獎、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