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元林性別:男
籍貫:陝西大荔縣
民族:漢
黨派:中共
職稱:教授博導
學習經歷:
1986-1990年,陝西師大歷史系本科本科
1993-1996年,陝西師大歷史地理所碩士
1996-1999年,陝西師大歷史地理所博士
工作經歷:
1990-1993年,陝西大荔縣朝邑中學學習
1993年-至今,暨大歷史系任教
研究方向:
中外關係史,歷史地理學
主要論文:
《三至六世紀廣州城市的形成與海上絲路的發展》,《古今農業論叢》2003年11月;
《明代初期廣東貢舶貿易港口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1期。
《唐開元後的梅關道與中外商貿交流》,《暨南學報》2004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2004年3期〉;
《從徐聞、合浦到廣州對外貿易港口的變遷》,《嶺南文史》2002年增刊
《海外華僑華人與僑鄉關係演變的特點》,《暨南學報》2001年4期;
《宋末李竹隱海外講學新探》,《煙臺大學學報》2003年2期。
《閩南僑鄉尋根旅遊之探討》(第二作者),《人文地理》2003年6期;
《清一口通商時期中暹貿易中的潮州籍華僑》(第一作者)《東南亞研究》2004年5期;
《明清潮州糧食供給地區與路線研究》(第一作者)《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1期;
《明清海南媽祖信仰地理研究》(第一作者),《海南大學學報》2004年4期;
《兩漢合浦、徐聞與南海絲路》,《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4期;
《淺議巴蜀文化的地域差異》,《陝西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
《明清洛河下遊河道變遷》,《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期;
《北洛水源頭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4期。
《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環境保護史略》,《人文雜誌》2001年1期。
《漆沮水考》,《唐都學刊》2001年2期。
《沙苑的歷史變遷》,《人文雜誌》2001年4期。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腹地塬面的變遷》,《西北環境變遷與社會發展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1年8月。
《歷史時期關中東部河道變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1期。
《秦橫浦關考》,《歷史地理》第19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明興化府學陳錠墓志銘考》(第一作者),《榆林學院學報》2003年4期;
《六世紀以前黃土高原涇洛流域河道變遷》,《暨南史學》第二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明代西樵四書院與南海士大夫集團》(第一作者),《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2期;
《中國歷史地理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歷史教學》2004年第10期;
承擔課題:
主持完成廣東省教育廳課題:海上絲綢之路與廣東沿海外貿港口的歷史地理研究,2001年;
主持完成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南海神廟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2003年;
主持完成暨大社科重點青年課題近代僑鄉文化研究,2003年;
參與完成農業部重點項目《中國農業通史》(隋唐五代卷)第一章,2004年;
主持完成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2004年項目:《嶺海名勝記》與郭棐研究;
目前主持廣東省哲社課題:內聯外接:嶺南港口、腹地與中外交通關係研究,3萬元;
目前主持教育部項目:南嶺交通走廊與四省毗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4萬元;
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國家正祀與地方民間信仰互動研究——宋以後海洋神靈的地域分布與社會空間,10萬元;
山西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防疫員
簡介
王元林,男,山西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防疫員。37年間,王元林為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一起接種糾紛。王元林先後獲得省級“計畫免疫先進個人”、“法定傳染病報告先進個人”、“免疫規劃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2010年,山西省衛生廳授予他“衛生防疫楷模”榮譽稱號。[1]人物特寫
國中畢業後,王元林選擇了在縣衛校讀書。1973年畢業返鄉後,他成了全縣第一代鄉村防疫員 起初,大山裡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沒病,為啥要挨那一針,還吃那些紅紅綠綠的藥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門,一家家地做工作。蘭家山村的趙桃娥是個聾啞人,家裡3個孩子都到了接種疫苗的年齡。王元林幾次上門,任憑怎么說、怎么比劃都不行。好不容易請人幫忙用啞語把道理說清了,可趙家又拿不出錢來接種。王元林二話沒說,自己墊錢給3個孩子打上了疫苗。王元林每到一村,總要打聽誰家快生孩子了,誰家剛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兒的訊息,他就立即上門,為孩子建起健康檔案。春去秋來,看著王元林一趟趟地跑,聽著王元林一回回地說,鄉親們明白了:“這疫苗,誰打上,對誰好。”為了不漏掉一個孩子,王元林走遍山鄉,風雨無阻。去年春節剛過,大雪紛飛,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兒到了接種期。王元林背起藥箱,深一腳淺一腳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黃葦村。兩個多小時後,當滿身是雪的王元林撩開李家土窯洞的門帘時,李天亮驚詫地說:“這么大的雪你還來?”王元林卻答:“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來?”一次出診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蓋重重磕在石頭上。他掙扎著爬起來,一瘸一拐堅持走到大山深處完成接種。他的左腿從此落下毛病,不能彎、蹲不下,天一涼就疼。跑山路最費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壞老伴親手做的七八雙布鞋,布膠鞋一年也得兩三雙。他說:“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為保證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養成兩個習慣:不管多遠的路,他從不在外過夜,以保證攜帶型疫苗箱維持正常的低溫;一進家門,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燈開關,看是否停電。一旦停電,他就立即將冰模板一個個挪到冰櫃冷藏室,以確保疫苗質量。王元林說:“一個細節把握不好,就會出大事。”
王元林出門喜歡穿4個兜的中山裝,兜里總裝著幾個64開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個紙箱裡,這樣的“小本本”有幾十個。“小本本”上詳細記錄著孩子的名字、所在村莊、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經接種的時間、疫苗名稱,還有每次疫苗的批號、日期、產地和生產日期。每個月,王元林都要根據“小本本”自行設計一張“疫苗接種行程表”,哪天去哪幾個村、哪個村有幾個孩子需要接種,都做了標註,一個都不漏。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圍著疫苗轉。一次,王元林高燒39攝氏度,人躺在床上,心裡卻想著10里外的硯灣村,那裡有個孩子等著接種。“接種疫苗有規程,不能錯過周期”,他給自己打了退燒針,就頭頂烈日出門了。今年春節,狼兒溝村老趙帶著1歲多的孫子回鄉過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18里外的狼兒溝村。看到王元林凍得發僵,老趙心疼地說,“晚打一針不要緊!”王元林卻說:“接種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