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信息
王人潮,又名祖文。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王坎頭二村人。
1931年5月生。1957年南京農學院畢業。歷任浙江省農科院土壤研究室 主任、浙江農業大學科研處處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現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為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科工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地學部評審、中國環境遙感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土壤普查科學技術顧問,《浙江農業大學學報》主編、《遙感套用》主編、《浙江農業學報》副主編、《科技通報》副主任,浙江省科協常委、浙江省土地學會副理事長。
介紹
長期致力於土壤地理和土地資源、作物營養與土壤診斷研究。70年代末,在國內率先開展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套用研究。曾主持國家攻關、國家基金、國際協作和生產套用課題等幾十項研究,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多項。發表學術論著近200篇(本)。創建了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重點研究實驗室,在全國農業領域中處於領先地位。1987年浙江省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稱號,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德國Dresden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和高級顧問,中國工程院提名為1999年有效院士候選人。
個人簡歷
1931年5月31日 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畫溪鎮王坎頭村。
1953-1957年 在南京農學院(現為南京農業大學)學習。
1957-1960年 在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任土壤組副組長。
1960-1965年 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室主任。
1965-1978年 任浙江農業大學助教。
1978-1983年 任浙江農業大學講師、教研室副主任。
1983-1986年 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教授、副系主任、校科研處長等。
生平介紹
王人潮,字祖文,1931年5月31日生於浙江省東陽縣(今東陽市)畫溪鎮王坎頭村的一個剛興起又因父親早逝而破落的鄉紳家庭。母親是一位勤勞的農家婦女。扶養4個小孩,吃盡了封建勢力壓迫之苦。王人潮自幼比較聰明,6歲上國小,因經濟拮据,兩次輟學在家務農。1944年國小畢業再次輟學務農,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在淪陷期間,親眼目睹和深受亡國之苦。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他考入義烏初級中學,三年國中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自幼憎恨封建社會,特恨以強欺弱,養成艱苦勞動、為人正直和愛國主義思想。畢業後,因無力繼續升學而從事國小教師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建設急需大量人才。1952年他以高二程度的同等學歷考入杭州宗文中學,1953年抱著對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樸素感情以第一志願考入南京農學院。1957年,他被分配到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工作。1958年到浙江省衢縣蹲點,開展低產田調查研究與改良試驗,通過大田改良試驗取得成功,推動了1960年全省低產田改良運動。
科學研究
1960年浙江農學院與浙江農科所合併,分別改名為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王人潮擔任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主持浙江省低丘紅壤改良和深耕改土等研究工作,同時擔任普通土壤學和土壤肥料學的講課任務。1965年校院分開,留在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任教,主持土壤調查與製圖課程,並參與全國高校教材統編工作,同時開展土壤分類以及航片土壤調查與製圖等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深入農村跑遍浙江省重點低產區,最後以富陽縣為試驗基地,與農民同吃、同勞動。特別是1972年身患腰椎間盤突出症,住院治療後仍彎腰困難行走不便,但他堅持蹲點試驗,為農技人員和農民講課數十次,做出高產樣板,深受政府的重視和農民的歡迎與愛護。1979年王人潮以敏銳的學術思想認識到衛星遙感在創建現代化農業中的作用,主持農業部首批下達的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上的套用研究,主持水稻遙感估產等國家重點和攻關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為建立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套用學科作出了貢獻。1983年晉升副教授,擔任副系主任和中國土壤學會第五屆理事,1984年任校科研處長和《浙江農業大學學報》主編;1986年破格晉升教授,1988-1993年擔任系主任和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社會兼職20多個,主要有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四、五、六屆常務委員(1986-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學部第四、五、六屆評審組成員(1992-1997年);中國環境遙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全國地方遙感套用協會和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等理事;1997年受聘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等。
主要論著
1 王人潮等.《早稻省肥高產栽培及其診斷技術研究》(Ⅰ、Ⅱ).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1(2):23~32,32~40
2 王人潮.《水稻營養綜合診斷及其套用》.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3 王人潮等.《運用遙感資料對土壤調查製圖技術進行更新研究》.見:高校遙感中心論文集.北京:萬國科學出版社,1991:135~138
4 王人潮等.《水稻遙感估產的農學機理研究》(Ⅰ、Ⅱ、Ⅲ).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3(Sup):7~14,15~22,23~29
5 王人潮等.《水稻單產遙感估測建模研究》.遙感學報.1998(2),等等 。
主要貢獻
王人潮曾主持過金衢盆地河谷畈、杭嘉湖平原的圩盪田和低丘紅壤的改良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很好效果。1958年,他在主持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衢縣試點的基礎上,開展由副省長掛名的衢縣低產田調查研究與改良試驗。他跑遍了衢縣的山地丘陵與平原。查清造成低產土壤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水平低、耕層淺薄、滯水成澇、嚴重缺磷耕作粗放等。他選擇衢縣產量最低的千塘畈作為改良試驗區,採取“以磷增氮”(栽培豆科綠肥)為主的開溝排水、深耕改土、科學施肥、改變耕作制度和選擇優良品種等綜合改土措施。當年綜合試驗田的綠肥紫雲英產量高達每公頃60000多千克(該畈歷年來不能種綠肥紫雲英,該縣高產稻田的紫雲英產量也只有22500千克/公頃左右),水稻一季產量達到7350千克/公頃(當地畝產只有2250~3000千克)。轟動了當地農民和各級領導,特別是向李豐平副省長匯報以後,全省發起“以磷增氮”的低產田改良運動,並指示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組織以俞震豫教授為首的衢縣三口畈低產田改良綜合試驗區,成果影響全國,對浙江省的糧食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王人潮對土壤分類有較深的研究,並有一些新的見解。由他撰寫的“關於土壤分類問題——以浙江省土壤分類為例”的系列論文,是浙江省第一個完整的土壤分類系統方案。1978年他參加農業部組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暫行技術規程》工作,具體編寫土壤工作分類暫行方案(1979,農業出版社)。他還擔任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技術顧問,負責農業部委託在浙江省富陽縣(試驗基地)舉辦南方13個省(市)技術骨幹培訓班。他是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前期技術負責人和組織者。1979年他提出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類及其檢索表》,對每個土屬的主要土種均有舉例說明,為浙江省開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提供技術基礎。浙江省土壤普查成果獲1991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被評為全國土壤普查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