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玉屏㵲陽河國家濕地公園於2016年12月31日,由國家林業局正式批覆(試點)建設,規劃面積範圍涉及玉屏侗族自治縣境內的㵲陽河幹流,從㵲陽河新店鄉與鎮遠縣接壤處開始,至下游大龍鎮與湖南新晃交界處,全長46.6公里。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860.3公頃,其中各類濕地面積為704.9公頃,濕地率為81.9%。
公園範圍
主要包括玉屏縣境內的㵲陽河幹流,即從㵲陽河新店鄉與鎮遠縣接壤處開始,至下游大龍鎮與湖南新晃交界處,全長 46.6km,同時將玉屏境內的㵲陽河 4 條主要支流龍江河、車壩河、野雞河、安坪河(含上游的茶花泉管理服務區和道塘濕地)等納入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範圍。
公園功能區劃
濕地公園建設秉承“全面保護、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理念,劃為 保育區、 恢復重建區、 宣教展示區、 合理利用區和 管理服務區 5 個功能區。 涉及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科普宣教、科研監測、合理利用、基礎設施、防禦災害和社區共建共管八大工程。
保育區:規劃面積 759.8 公頃、占比 88.3%,包括㵲陽河、龍江河、車壩河及周邊生態公益林,同時野雞河、安坪河水域也納入保育區。
恢復重建區:規劃面積 37.0 公頃、占比 4.3%,包括野雞河、鄉村河流恢復示範區,㵲陽河岸坡恢復重建區。保育區與恢復重建區主要通過實施水源和水質保護、水岸生態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等工程,為玉屏居民提供飲用水源,為野生動植物提供繁衍生息場所;同時圍繞水體修復和棲息地恢復,通過實施濕地植被恢復、河道岸坡帶修復等工程,為鄉村小河流綜合治理提供示範。
宣教展示區:規劃面積 20.1 公頃,占比 2.3%。包括㵲陽河縣城段現有的河岸綠化帶、新規劃的安坪新區㵲陽河綠地、大龍鎮橋頭公園 3 處,通過建設濕地宣教長廊、民俗文化宣教長廊等,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
合理利用區:規劃面積 42.7 公頃,占比 5.0%,包括安坪河全部、茶花泉景區大門至道塘濕地公園區域。依託茶花泉景區開展生態觀光、農耕文化體驗、民俗文化展示等旅遊活動,同時沿安坪河兩岸建設河岸綠化帶、慢行道、遊覽服務設施等,開展濕地遠足游、農家樂、鄉村觀光體驗游等。
景觀資源
水域景觀
濕地公園水域以㵲陽河為中心,由野雞河、龍江河,車壩河以及安坪河的四條㵲陽河的支流組成。㵲陽河玉屏段水面開闊,河水清澈;兩岸有原生植被,河谷之中有峰石。
1、㵲陽河
㵲陽河玉屏段集自然山水、名勝古蹟、民族風情為一體,地形起伏,有岩溶奇觀,其間有廟宇遺址和摩崖石刻;沿岸有原生植被。㵲陽河邊建有具有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風情園、中國簫笛博物館、簫笛文化廣場、鼓樓等建築,位於縣城段的㵲陽河上有一座侗鄉風雨橋。
2、車壩河
車壩河經田坪鎮與大龍鎮交界處,在撫溪和大河坡一帶匯入㵲陽河,河流兩岸為懸崖絕壁,溶洞瀑布,在河流中段有一座紅軍長征經過的紅軍橋。該片區主要景點有 3 處。其中車壩河峽谷兩岸有峭壁,險峰。具有雄、奇、險、秀的景觀特色。
3、平江河
從玉屏縣城至賀家灘電站,長5公里,特點是河面寬闊,河水平緩、清澈,兩岸有丘陵,奇峰。
4、混寨跌水瀑布
上部跌水流入形似大石硯內,下部是高 40-50 米,寬 30 米的瀑布,形成跌水瀑布組合。
5、小穿洞瀑布群
位於車壩河與白岩河交會處,地形複雜,落差百米,喀斯特地貌,有大小溶洞,洞中泉水涌流。最大的瀑布高20米,寬15米,最小的瀑布有7—8 米高。
6、白水洞瀑布
白水洞瀑布位於縣城東5公里的安坪村一峽谷間。谷口有崖壁,高28米,寬18 米。高山溪流從谷口流下。據古志記載:"下瀦為潭,雨亦不溢,旱亦不竭。昔有善水者,入見石田、石灶、石盞、石柱。石旁一洞,依洞而上,明亮可見百里"。
生物景觀
以㵲陽河為中心的濕地公園有原生植被,沿線有柳樹林、楊樹林群落。河流中露出的沙洲、河邊的淺灘是水禽野鴨、白鷺棲息的地方。主要生物景觀有:沙洲、楊樹林島嶼、柳樹林岸線、白鷺、野鴨等。這些生物資源是玉屏㵲陽河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發展的資源基礎,也提供了鳥類觀賞、科普教育、休閒娛樂等一系列的旅遊觀光項目。
文化資源
1、玉屏簫笛
玉屏簫笛始創於明萬曆年間,是中國樂器之一。玉屏簫笛作為我國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果,有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
2、北侗民族村寨
朝陽、丙溪、大灣三個村寨,是較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築、環境等具有一定特色。戶與戶之間有距離,相距不遠,房屋周圍被綠樹圍住。其建築物為木結構、小青瓦、吊腳樓,外環廊式。吊腳樓有的二層,有的三層,並有面積較大的院壩。每戶或者兩戶要建迎賓門,稱之為“八字彩門”。從公路上觀看只見林木,不見房屋,侗族人民世代在這裡生活。
3、飛鳳橋
飛鳳橋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的飛鳳山下,橫跨野雞河,位於二水急潺之處,在兩山對峙之間,左側山峰像獅子,右伸山峰似大象,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建,橋長 90 米,寬 3.1 米,高 6.8 米。橋上修木質結構亭閣三個,用二十一間長廊連線,蓋小青瓦,以蔽風雨,供行人休息。
4、七眼橋
七眼橋為石質七孔拱橋,康熙九年(1607)修建於城西,橫跨於匯入㵲陽河的野雞河上;橋左右分別是獅子頭與象鼻山,為玉屏的“古八景”之一,景名為“玉虹飲澗”;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先後有四座鐵路、公路橋樑位其左右,形成獨特的橋群。
5、玉屏風雨橋
風雨橋,又叫花橋。可以與鼓樓媲美,是展現侗族文化的建築物。侗族將山脈、河流視為“龍脈”,認為“龍嘴”是安寨的最佳地點,而風雨橋是用來貫龍脈、導龍氣、領水口、存財氣的。侗家的風雨橋可以為行人遮風避雨,因此也是“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