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1年11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侵華日軍對膠東解放區進行大掃蕩,本村八路軍戰士程義龍光榮犧牲。
1947年許世友司令員曾住本村。
1954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70年村投資450萬元,修建明始院水庫。
1991年9月,投資80萬元,重修該水庫。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0年造林116公頃,被海陽縣政府評為“荒山綠化第一村”。
1997年村投資25萬元,開山劈嶺,修建獐兒山連村路3000米。
2000年投資150萬元,建起百歲乳品廠。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24年,成立牟家國小,教師1人,學生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
1972年,村出資修建新校舍18間,設5個班,教師6人,學生16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0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請專家講課,派人外出學習達20多人次。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人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有25人扛活,6人討飯。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60公斤。
1975年,人均糧食220公斤,全村收入14.7萬元。
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4000元,有各種運輸車54輛、機車110輛、電話135部、彩電210台、電冰櫃81台、洗衣機3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只有一戶是瓦房,其餘全是草房。1989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2000年,村民全住上了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1997年,村出資開山劈嶺,修建起長3000米、寬9米的村路。 集體福利1972年,實行幼兒免費入園。
1975年,村投資4萬元,購置發電機1台,村民用上照明電。
1976年,購置16mm電影機1台,自放電影。
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
1981年,村投資12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6年,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發給紀念品進行鼓勵。
1993年,安裝閉路電視。
1999年,投資6.7萬元,建起自來水蓄水池,村民開始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王福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高殿友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土地改革和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隨軍參加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有33人參加人民解放軍,參加支前隊100多人次,其中長期隨軍擔架隊6人。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4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58名。自1944年起,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牟斌、牟振德、楊潤吉、牟仁。
1994年起,鞠昶任黨支部書記。自牟仁、鞠昶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先後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自1942年起,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福山、牟斌、牟敬芝、牟振德、王濤、牟仁、牟繡、鞠昶。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鞠昶任主任。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鞠昶繼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94年,王春任村民委員會主任。1999年5月,王春又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1991年11月,村委被煙臺市人民政府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