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輸電

無線輸電

無線輸電,是指不經過電纜將電能從發電裝置傳送到接收端的技術。該技術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解決無線電波在傳輸中的彌散和衰減問題。對於無線通訊來說,電波的彌散可能是好事,但無線輸電則恰恰相反。無線輸電有望在其他領域也得到利用,例如海上風力發電站向陸地輸電、向自然條件艱險的地區輸電以及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等領域。2015年,日本先後兩次成功進行了微波無線輸電實驗,該成果有望用於太空太陽能發電領域。

理論溯源

無線輸電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1889年尼古拉·特斯拉,作為工程師,特斯拉研究並發展了交流電技術,為工程學做出了貢獻。

無線輸電無線輸電

1889年特斯拉發明了「無線輸電方法」,他在美國科羅拉多泉(Colorado Spring)建設實驗室開發及研究此項「無線傳電」技術,經過八個月的研究後,特斯拉便決定在長島(Long Island)試建首座名為「沃登克里弗塔」(Wardenclyffe Tower)的電力發射塔,該塔能夠與地球的電離層與大地構成的電容發生串聯諧振,能量可以被地球的另一端的一個沃登克里弗塔所接收,通過這種方法便可以將電離層中的電力輸送到地球的任意一端。該塔利用的是地球存在於電離層中的能量,因此能量非常的大並且使用起來幾乎沒有污染。此技術大大減少了電力傳輸線路所花費的成本以及傳輸造成的損耗,並且使用的是電離層中的電能。

技術分析

無線輸電無線輸電

無線輸電技術與無線電通訊中所用發射與接收技術並無本質區別。但是前者著眼於傳輸能量,而非附載於能量之上的信息。無線輸電技術的最大困難在於無線電波的彌散與不期望的吸收與衰減。對於無線電通訊,無線電波的彌散問題甚至不一定是件壞事,但是卻可能給無線輸電帶來嚴重的傳輸效率問題。一個辦法是使用微波甚至雷射傳輸,理論上,無線電波波長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彌散越小。亦有人擔心此項技術可能給人帶來的健康風險,雖然尚無太多證據證實或者否定這種風險。

技術實驗

太空太陽能發電示意圖太空太陽能發電示意圖

2001年5月16日,一位從事太空研究的工程師居伊·皮尼奧萊在非洲留尼旺島西南部的格朗巴桑大峽谷進行一場特殊的實驗:一隻200瓦的燈泡亮了起來。在燈泡周圍,既沒有電線,也沒有插頭和插座。

居伊.皮尼奧萊的試驗就是利用微波進行長距離無線輸電。一部發電機發出的電能首先通過磁控管被轉變為電磁微波,再由微波發射器將微波束送出,40米外的接收器將微波束接收後由變流機轉換為電流,然後把電燈泡點亮。這次試驗的成功,僅是走出無線輸電的第一步。

第二步從2003年開始,即給整個格朗巴桑村供電,試驗室試驗階段已經完成。第一批發射器和接收器樣機已由留尼旺的企業造出。工程技術人員決定在距格朗巴桑村700米遠的山頭上建一座高壓電線塔,在山頭的峽谷邊緣修建發射器,發射器由一個小型的喇叭狀天線和一個拋物柱面反射器組成。發射器的磁控管把高壓電線塔輸來的電能轉換為電磁波束,電磁波束被谷底格朗巴桑村旁呈蜂窩狀的接收器接收。

三菱重工無線輸電的發射裝置三菱重工無線輸電的發射裝置

隨後,電磁波能先被轉換為高壓直流電,然後再被轉換為低壓直流電,最後被轉換為220伏的普通交流電供格朗巴桑村使用。最終,磁控管的優點是價格低廉,缺點是壽命短、工作頻率難以控制。磁控管被雷達系統上常用的速調管所取代。速調管的工作頻率極易控制,壽命也比較長,但其價格比磁控管要昂貴得多。第三種取代方案是使用半導體。

在陸地上無線輸電的好處是發射器和接收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不破壞環境,高壓線輸電或太陽光電板則會破壞環境;無線輸電的成本比地下電纜輸電的成本要低得多,甚至比用柴油發電機組發電的成本還要低。用於無線輸電的微波束的強度僅為每平方厘米5毫瓦,比每平方厘米100毫瓦的陽光強度小得多。微波無線輸電十分安全,它不會發生電離,不會使周圍生物的基因發生變異。在微波接收器下面甚至可以種植蔬菜。

接收裝置,LED燈被成功點亮接收裝置,LED燈被成功點亮

研究人員下一步的計畫是在太空建一座太陽能發電站:將一些地球衛星送入距地面3.6萬公里高的同步軌道上,衛星上的光電板將太陽的光能轉換為電能,然後將電能用微波的形式傳送到地球表面。太空上的光電板平均每平方厘米可以接收140毫瓦的光能,為地球表面光能接收效率的8倍。而且,在太空,光能的接收不受晝夜、陰晴和季節變化的影響。

2015年3月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說,研究人員利用微波,把1.8千瓦電力(足夠用來啟動電水壺)以無線方式,精準地傳輸到55米距離外的一個接收裝置。

2015年12日,日本三菱重工也宣布,科研人員把10千瓦電力轉換成微波後輸送,其中的部分電能成功點亮500米外接收裝置上的LED燈。是日本在國內成功實驗中距離最長、電力最大的一次。三菱重工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確信,這次實驗表明無線輸電商業化已經成為可能。”

研發原理

電磁波無線輸電系統由美國witricity公司開發,能夠在不藉助電線情況下為手機、電視等用電設備輸送電量。該系統是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馬林·索爾賈希克的研究成果開發出來的。在連續3個晚上被手機的電量低警告音吵醒之後,索爾賈希克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讓電流直接從牆壁里蹦出來而後鑽進我的手機里呢?”

實際上,利用電磁波進行無線輸電的想法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由於電磁能會向所有方向輻射,這種輸電方式效率很低。為此,索爾賈希克將目光轉向“共振”原理,即在使用一個確定的頻率時,能量轉移能夠更有效地進行。

當兩個物體擁有相同的共振頻率時,彼此間的能量轉移將更為強烈,周圍物體無法對這一過程產生影響。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歌手唱出一個特定的高音,其所產生的聲共振能夠將酒杯“撕碎”。WiTricity的無線輸電系統便利用了低頻電磁波的共振現象。

WiTricity研製的一種充電器共由兩個磁線圈組成,其中一個磁線圈能夠以一個特殊的頻率產生共振,可以植入牆內,或者放置在地板、天花板以及桌子下面。另一個磁線圈則植入手機或筆記本,通過以同樣的頻率共振吸收電量。公司CEO埃里克·吉勒爾表示,由於能量通過磁場進入用電設備,無線輸電這種方式非常安全。他說:“人類以及我們周圍絕大多數物體本身都是無磁性的。”

工作原理

1.輸電線中的電能傳入用銅製造的天線中。

2.天線以10兆赫的波長振動,產生電磁波。

3.天線發出的能量傳播到2米(6.5英尺)外。

4.同樣以10兆赫的頻率震動的膝上型電腦接收到電流,能量充入設備中。

5.沒有轉換成膝上型電腦的能量不會被天線重新吸收。不能產生10兆赫共振的人和其他物體不會對它產生干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