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界的人生:大教育隨筆》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談“啃”勁
關於頭髮
從“iland”到“island”
瓦連金的思維為什麼活躍了
提倡多種教學風格
周亞夫接待漢文帝
移山不移屋
塑造美的靈魂——獻給教師
“寶珠玉者”戒
“2/5可以大於3/5”么?——兼談發展學生智力的問題
作文指導須得“導情”在先
“救國”·興國·知識分子
性格培養三題
“吃白食”種種
“似懂非懂”與“真知灼見”
“緊張”何以“要命”
來一點“移情性理解”.
備課筆記的“厚”與“薄”
“形散而神不散”
學期總結“寫作法”
給學生的提問評分
何不“贊助”一下學校
讓學生自己學會創造美——由中學生自行設計製作班服談起
一項有價值的學術研究——讀黃炎培職業教育論文有感
學生是一本“活書”
把學生教聰明
一句備課的“要訣”
特色學校何其少
從“青年名醫”說起
“學生”新解
從“師勤”到“師逸”
懷春未必是“早戀”
西瓜·國情
新舊與深淺
教育呵,還你人性
從“重文憑、輕技術”談到教育價值
從“健康”觀念說到社會適應
說“古”
“駁”——學術討論之道
現代中國教育史上獨樹一幟的理論家和實踐家
“拜金”之類
由“性相近,習相遠”想起
教育界有識之士——也不妨有點“危機”感
……
文摘
談“啃”勁
有一次,馬克思的女兒燕妮和勞拉向她們的父親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其中一個是“你喜歡做的事是什麼?”馬克思毫不猶豫地寫上了三個字:“啃書本。”
“啃”,原指用牙齒一點一點地硬把食物咬下來。這個字用在讀書學習上,真可謂“一目盡傳精神”了。
讀書學習,猶如吃東西。這東西“硬”嗎?那就來個“以硬還硬”:“啃!”一次“啃”不下,來兩次;兩次不行,就來第三次。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硬“啃”不合,即便金石,也能“啃”碎。這種可貴的硬功夫,就是“啃”勁的一個特點。
1842至1843年間,馬克思擔任了《萊茵報》的主編。當時,萊茵省議會為維護大地主的利益,用所謂林木盜竊法來制裁農民,並對《萊茵報》發表維護勞苦大眾利益的文章進行官方攻擊。眾所周知,馬克思原來是專攻法律的,在經濟問題上還是個“門外漢”。第一次遇到要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馬克思深感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太不足了。不懂,那就來個硬“啃”。1843年脫離《萊茵報》後,馬克思便狂熱地“啃”起政治經濟學等書籍來了。馬克思的皇皇巨著《資本論》,積40年之功;事實上,其源不是還可以追溯到1843年他“啃”政治經濟學的時候嗎?
“啃”勁的另一個可貴特點,還在於一點一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終至全部。如此不慌不忙而又始終不斷地“啃”,頗似螞蟻啃骨頭。知識的大海無邊無際,深不見底。但是一切有志之士,決不會如莊子那樣,哀嘆以有涯之生去求無涯之知是徒然而危險的。不,他們總是以頑強的毅力去一點一點地“啃”知識。今天“啃”,明天“啃”;“啃”一點,是一點。古人說:“飛瀑之下,必有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