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時間論

無時間論指的是宇宙之中不存在時間,時間只是人類因為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創造的東西,時間的概念很抽象,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巨觀上講,他是宇宙星球之間引力及磁場等的變化使行星相對運動而產生的。微觀上講,是個體的不同變化。

宇宙之中不存在時間

時間只是人類因為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創造的東西,時間的概念很抽象,什麼是時間?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但是仔細想想,它是什麼呢?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巨觀上講,他是宇宙星球之間引力及磁場等的變化使行星相對運動而產生的。微觀上講,是個體的不同變化。
所謂無時間論,就是宇宙之中根本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我們剛才說過,它是物體的相對運動,如果不運動呢?假設:1.所有星球停止轉動,(這種停止不是人為的)。2.地球上的人停止移動,3.分子原子停止活動,那整個宇宙是不是就不存在時間了呢!宇宙之中最小的顆粒,比電子,中子還小的都停止運動,那就一定不存在時間了,因為任何物質的變化都是由這些構成,東西的腐敗、生物的生長、空氣的流動、行星的運動……分析到微觀的不能在微觀,就能理解到,時間只是物體的相對運動而有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個名詞。

概述

無時論是關於時間觀的基本理論,由李易文創立,繼經典物理的“絕對時間”與相對論的“四維空間” 之後新生出的第三種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時間的由來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時間”的由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他繞著太陽公轉同時也作自轉,地球上生物的繁衍生息都深受這個天體現象的影響,植物每天會旋轉葉片朝向太陽以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動物們也因為日出日落而形成了活躍期和休眠期,人類也不例外。對太陽的依賴使我們希望更精確的計算它的規律,我們希望清楚的知道太陽在什麼時候升起,什麼時候落下。所以人們把天體的運行規律量化,雖然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都不一樣,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共同遵循以地球公轉一周記為一“”。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會自轉約365周,於是一年便有了365“”。古代中國人利用太陽投射影子方向的不同發明了測定太陽升、落的裝置:日晷(這裝置就像是只有一根指針的鐘表)。為了進一步精確,古代中國人又發明了諸如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能表現出“穩定且規律的重複運動”的工具來將日出日落的一個周期分為更精確且平均的數個小節,直到今天我們所用的各種形式的鐘表。接下來的或許我們都已經知道得一清二楚了,一年有365天,每天有24小,每小時有60鍾,每分鐘有60如此等等。

對時間的理解

哲學

“時間”在哲學家眼裡不是一種物質,似乎應該歸屬於個人意識範疇。

科學

在科學家眼裡,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時間”更難捉摸的了。宇宙中“時間”是如此神秘和無情,它帶著地球以及整個宇宙從某種原始結構的開始到結構體系的結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時間”的前進。

經典的時間觀

經典的時間觀是在19世紀牛頓的運動定律基礎上的時間不變性,也就是稱之為“經典物理”的理論。

四維空間

四維空間是一個時空的概念,簡單地說,任何具有四個維度的空間都可以被稱為“四維空間”,不過這裡所提及的“四維空間”是指相對論中的“四維時空”概念。

時間不存在

舉例

請大家試著去理解“時間是不存在的”這一概念,因為這個概念就是“無時論”的基本論點。“時間”我們時時在提,它怎么會不存在呢?這要看你如何定義時間,我們所說的年、月、日,時、分、秒並不等於時間,它們都是“單位”,和公分、公斤一樣是一種統一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陳述方式。那真正的時間是什麼呢?把一杯熱咖啡放涼需要時間;把濕頭髮晾乾需要時間;把手機電池充滿需要時間,這些才是“非單位”的時間,那么這些時間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么?其實這種“時間觀念”只是我們對事物發生、存在先後順序的一種習慣,一一說明:咖啡變涼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熱傳遞;頭髮變乾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水分子的蒸發,手機電池充電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離子受交流電影響移動極位產生的電壓差。每個事物都是在遵循著自己的規律做著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是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再來從考古活動中舉個例子:考古研究中有種測定化石等物質年代的方法叫做碳14斷年法,其原理是檢測碳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C14”中放射性的衰減程度,這是目前最被考古學界認可的測定方法,“C14”的放射性衰減程度當然也不是由時間決定的,因為每种放射性物質都有自己所固定的衰減周期,它也是在遵循著自己的規律做著物理或化學變化。

時間是“自然變化”的綜合體現

這些舉例中所提到的變化全部都是物理、化學變化,我們可以稱之為“自然變化”。我們雖然習慣於說“我的頭髮晾乾需要10分鐘;我的手機充滿電需要1小時”之類以時間為量化的話,但這只是一種習慣性語法,“時間”並不真實的存在於這些反應之中,由此可見我們對時間的推斷其實是建立在物質自然變化的基礎上的,宇宙中“時間”並不以一種物質或者能量的形式存在,一切我們稱之為時間的東西,都是物質之間發生“自然變化”的綜合體現。比如我們看樹的年輪可以知道它的年齡,其實年輪所記錄的並非時間,而是木質的生長周期,這個周期由於受日照的影響,所以和地球的公轉周期相吻合,也就和年相吻合。

四維空間

時間軸

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時空的關係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對於四維空間,一般人可能只是認為在長、寬、高的軸上再加上一根時間軸,但對於其具體情況,大部分人仍知之甚少。

“扁片人”詳解四維空間

讓我們先假設一些生活在二維空間的“扁片人”他們只有平面概念,假如要將一個扁片人關起來,只需要用線在他四周畫一個圈即可,這樣一來,在二維空間的範圍內,他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這個圈。不過我們這些“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可以對他們進行“干涉”。我們只需從第三個維度(即表示高的那條軸)將扁片人從圈中取出,再放回二維空間的其他地方。在我們看來這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在扁片人的眼裡卻不可思議:一個人明明被關在圈裡,怎么會突然消失,然後又出現在另一個地方!對於我們這些三維人而言,四維空間的情況就與上述解釋十分類似,如果我們能克服四維空間,那么瞬間跨越時空也不是不可能。

無時論對四維空間提出的問題

穿梭者悖論

假設“四維空間”是存在且正確的,那么我們假設一名“穿梭者”,這名“穿梭者”將回到任意一個時間點上,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將這個時間點定在地球上已經出現生命體的時期。穿梭者質量為80千克,其中主要含有65%的氧元素,18%的碳元素,10%的氫元素以及3%的氮元素,此外還有鈣、鐵、氟、鋅、銅、鉻、錳、碘、鉬、鈷等等40多種元素,每種元素都是有大量原子、分子組成的,無論“穿梭者”回到哪一個時間點,這些物質在那時都已經存在,可能在外太空,可能已經在地球,可能在陸地上,可能在海洋里,可能在熔岩中,甚至可能在其他生命體的身上。如果這樣看“穿梭者”在“穿梭”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兩種情況,要么就是這些物質從整個星球集中到“穿梭者”出現的地方,要么就是“穿梭者”在“穿梭”過程中逐漸分解為各種元素的原子、分子,回到那時它們所在的地方,因為物質不可能憑空出現或消失,更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所以質量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太空梭悖論

也許回到過去不是個好構想,那么再想想能不能利用“四維空間”讓舊物回到嶄新的狀態。我們有一雙舊靴子,我們把它放入“太空梭”希望讓它變成剛剛被我買到時的樣子。我們的靴子因穿著而被磨損的微粒(比如磨損的鞋底橡膠微粒)可能被空氣帶著彌散到很遠的地方,我們甚至不知道它們會在哪兒,能量的傳遞需要介質,我們用何種能量何種介質才能使那些彌散各處的微粒回到我的靴子上呢?能量同樣是個問題。

自然變化無法逆向發生

畢竟我們都是“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所以無法絕對客觀絕對唯物的去論證“四維空間”,但無疑穿梭於四維空間嚴重違反了質量、能量守恆定律。試想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隨著水分的蒸發水會逐漸減少直至變成“空杯子”,我們可以重新向杯中注水以獲得“裝滿水的杯子”,但我們無法用任何方法使所有蒸發出去的水分子重新回到杯子裡。

新的時間觀

無時論帶來的全新時間概念,就是客觀時間本不存在,時間就像法線磁感應線一樣,是一種為了方便我們更好的計算與認識自然界規律的一種工具,它既不是一種絕對恆定的物理參數,也不是大爆炸後產生出的有頭沒尾的一種能量形式,更不是構成我們世界的一條虛數維度,一切的時間觀念都產生於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

工具化的時間

時間雖然不再存在,不過年月日依然還在,天體依然在運轉,我們依然可以依靠著“時間”為工具,去計畫好我們生活中的每天、每分、每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