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軍事紀實》傾力打造五集大型文獻紀錄片《烽火一九三七——從日本檔案解密盧溝橋事變》(簡稱《烽火1937》),翻閱首次公開的戰地日記,觸摸塵封百年的歷史檔案,揭秘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感受中華兒女的眾志成城!該片獲得中央重大題材領導小組的高度讚揚,並於2012年7月9日獲得廣電總局發放的準播證,歡迎您的關注!
相關評論
央視軍事節目中心專題部《軍事紀實》欄目歷時3個月、全程在日本拍攝的大型高清文獻紀錄片《烽火一九三七——從日本檔案解密盧溝橋事變》(簡稱《烽火1937》)日前全部製作完成,2012年7月8日,順利通過中央重大題材領導小組的審查。
《烽火一九三七——從日本檔案解密盧溝橋事變》共5集,分別為《盧溝槍聲》、《戰意漸濃》、《烽煙四起》、《推波助瀾》和《戰爭泥潭》。該片全片在日本國內拍攝,以日本戰爭親歷者對歷史的口述為主線,以日本國家歷史檔案為佐證,走訪大量日本權威歷史學家,側重梳理和解密“盧溝橋事變”中鮮為人知的細節,從日本的視角客觀審視“盧溝橋事變”的歷史起因,從而深刻地揭示出當年日本軍政當局蓄意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彌天陰謀。該片通過日本戰爭親歷者對戰爭的回憶以及反省,意在進一步加深中日之間相互的歷史認識,強化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明確日本的戰爭責任,促進兩國人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012年7月8日下午,由廣電總局組織的12位審片領導、專家齊聚解放軍電視中心,審看了長達125分鐘的《烽火一九三七》,所有專家對該片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讚揚這是一部少見的、非常震撼的精品電視紀錄片,是一部揭露當年日本侵華歷史的一個極有說服力的電視片。原中宣部副部長鬍振民說:“非常震撼,不是說教式的說歷史,而是真正地從日本人的角度佐證我們的觀點,用他們的資料,他們的口吻來反思戰爭,突出和平的主題。我覺得這個片子做得非常好,是近兩年審過的片子中最好的一部文獻節目。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我們是受害者,從日本的角度來闡釋這場戰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而且得出更深刻的結論:日本也是受害者。從而促進兩國人民反思戰爭,反對戰爭。”此外,審片領導、專家對該片的結構、敘事風格和紀實創作手法也給予極高讚譽。
2012年7月9日,審片之後的第二天,廣電總局為中心發放了《烽火一九三七》準播證。晚8點,該片在央視七套《軍事紀實》欄目開始連續播出。
分集介紹
第1集:盧溝槍聲
位於東京的國立國會圖書館在日本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收集的國內重要物品,作為日本的文化遺產將進行永久性的保存。然而,擁有如此高規格待遇和職能的圖書館,卻收藏了一張普通日本人的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於1937年,照片中的日本軍人名叫志村菊次郎。參軍前,他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東京青年。當時年僅20歲的志村菊次郎也許不會想到,就在自己入伍剛剛4個月的時候,他居然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的導火索。
“九一八”事變之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日本陸續增兵進入華北。到1937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北平豐臺的日本華北駐屯軍更是頻繁地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的演習內容是利用夜幕摸向宛平城方向的“假想敵”主陣地,在戰鬥準備完成後,於黎明時分發起攻擊。22時40分,當參加演習的日軍部隊悄悄摸向 “假想敵”陣地的時候,演習地域上空突然傳來實彈射擊的槍聲。中隊長清水節郎大尉立刻命令原本分散的士兵集合,可在點名的時候,他卻發現剛入伍的年輕士兵志村菊次郎不見了。牟田口廉也是志村菊次郎所在的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聯隊的聯隊長。當得知志村菊次郎失蹤後,他以此為藉口集合大隊日軍,企圖進入中國士兵守衛的宛平城尋找。然而,日軍還沒有趕到宛平城的時候,牟田口廉也得到訊息,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經被找到了。原來,志村菊次郎是因為在演習過程中拉肚子,之後又迷失了方向,所以沒有及時趕回軍營集合。牟田口廉也向所有人隱瞞了志村菊次郎被找到的訊息,依然按照既定計畫向中國守軍蠻橫地提出進入宛平城尋找志村菊次郎的要求。在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的斷然拒絕後,他下令炮轟宛平城。
為什麼一個基層指揮官,在沒有通報上級,獲得明確指令的時候,就敢自作主張發動“七七事變”?牟田口廉也非常明白日本政府及軍部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侵略企圖,“失蹤士兵”事件恰恰就是日本政府和日本軍部渴望出現的戰爭藉口。對於時年49歲的他來說,這正是快速升官的絕佳機會。正如牟田口廉也所期待的,由於他親手點燃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導火索,日軍授其金鷹三級勳章,隨後晉升少將。1944年,自大的牟田口廉也少將在“英帕爾戰役”中,率15萬日軍同美英聯軍及中國遠征軍作戰,他的部隊被打得落花流水,所剩無幾,隨即被解除軍職。而在“盧溝橋事變”中失蹤的士兵志村菊次郎也死在 “英帕爾戰役”中,時年28歲。
第2集:戰意漸濃
“盧溝橋事變”爆發的訊息傳到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立刻在眾多日軍軍官中引起巨大爭議。時任日軍參謀本部作戰課課長的武藤章積極主張將事態擴大,在沒有請示上級的情況下,他立即命令作戰課著手制定對華作戰的具體方案。然而,作為武藤章的頂頭上司,時任參謀本部作戰部第一部長的石原莞爾卻認為,此時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機還不夠成熟,應該積蓄足夠力量對抗日本的宿敵蘇聯的威脅。
石原莞爾希望能夠說服首相近衛文在即將召開的內閣會議上否決陸軍提出的對中國派兵的計畫。但石原莞爾未曾料到,就在前一天晚上,陸軍大臣杉山元已經找到首相近衛文,強硬地提出希望火速向中國派兵。杉山元認為,“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占領中國的最佳時機,日本應該在最短時間內火速出兵。
面對石原莞爾“暫緩盧溝橋事變擴大”的想法和杉山元“快速侵占中國”的建議,首相近衛文堅定地站在日本陸軍最高指揮官杉山元的一邊。在日本最高級別的五相會議上,由於軍部勢力的無限膨脹,整個會場幾乎成了杉山元的一言堂。
在日本新瀉縣長岡市的一名普通市民家裡,攝製組找到拍攝於1937年日本煽動法西斯主義的影片 《千人針》。所謂“千人針”,就是在士兵上戰場之前,他的母親、妻子或姐妹會捧著腰帶站在大街上,向每一個路過的女性不停地鞠躬,懇求她們在腰帶上用紅線穿上一針。整整一天,她們要在街上懇求1000個人在這條腰帶上穿上1000針,之後,讓士兵帶著這樣的腰帶上戰場,以祈求他們能夠活著回來。
就在時任日本首相近衛文做出向中國全面增兵的決定後,無數普通青年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薰陶和煽動下,帶著家人的牽掛踏上侵略中國的戰場。
第3集:烽煙四起
作為一名前侵華老兵,90歲高齡的高橋哲郎一生都在懺悔自己在侵華戰場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為了表達深深的懺悔,老人早已將相冊里自己從軍的照片付之一炬。但在他的記憶里,戰爭的罪惡總也無法隨著那些照片抹去。
儘管日本一直在為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做著精心準備,但就在“盧溝橋事變”後第二天,日軍參謀總長、日本天皇的弟弟載仁親王卻頒布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 “第四百號臨時命令”:為防止事態的擴大,應避免更大規模的使用兵力。
此命令剛剛頒布,立刻引起在華日本軍人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自己費盡周折挑起來的戰爭藉口不能就這樣失去,甚至許多日本軍官故意提出降職來威脅上級。日軍一線軍隊要求擴大侵華戰爭的狂熱態度,讓日本軍部欣喜異常。因為日本軍部往中國派兵的部署正是利用載仁親王發布這道命令的間隙悄悄進行的。
1937年7月8日,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和中國代表在北平開始談判,日方提出先決條件:讓中國29軍撤出宛平城。日本軍部表面上以和平停戰為藉口,實際上則是爭取調兵時間,預謀控制宛平城並擴大戰爭。然而中國國民黨政府一再妥脅,中國29軍最終以和宛平縣保全隊換防為妥協條件,主力部隊在悲憤中從宛平城撤軍。1937年7月26日22時,日軍撕毀剛剛簽訂15天的停戰協定,對日本在華北各部隊下達了總攻命令。7月28日晨,日軍4萬餘人從3個方向包圍了南苑兵營,向中國守軍發動總攻擊。中國29軍近萬名官兵同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戰,卻未能擋住大量日軍的猛烈攻勢,南苑失守。7月29日,宛平城陷落,北平也被日軍占領。7月30日,日軍從大沽口增兵天津,中國守軍奉命撤出戰鬥,平津兩地淪陷。
第4集:推波助瀾
日本“靖國神社”除了供奉大批戰犯,還供奉著一個特殊人物——岡部孫四郎,死時29歲。據調查,岡部生前僅僅是一名普通的新聞記者,死後怎么會與戰犯們一起供奉在“靖國神社”中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朝日新聞》社在第一時間增派了50餘名記者奔赴侵華戰場,報導戰爭詳情,並啟動5架專用飛機,及時運送戰場新聞圖片及文稿,這是《朝日新聞》之前從未有過的採訪規模。對於《朝日新聞》來說,如此興師動眾,除了能夠及時獲取信息、報導新聞外,其背後還隱藏著更大的陰謀。
岡部孫四郎是《朝日新聞》派往侵華戰場的50餘名記者之一,被流彈擊中身亡。訊息傳回東京,《朝日新聞》社的反應異常強烈,他們迅速報導了岡部喪命的詳細過程,高度讚揚其“死的時候手裡緊緊握著相機和手槍”。現年83歲的岡部添子是岡部孫四郎的堂妹,至今她仍然對當年堂哥那場異常隆重的葬禮記憶猶新。《朝日新聞》社一名普通記者的死去,怎么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
在日本軍部看來,為了贏得民眾對戰爭的全力支持,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停止主張和平的媒體發表言論。為了進一步籠絡新聞界,軍部還不斷給予新聞記者更高的榮譽。岡部孫四郎死在戰場上,軍部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宣傳機會。
迫於壓力和誘惑,越來越多的日本報紙將日軍宣傳為“和平”的使者,將戰爭的責任全部加在中國身上。尤其是關於“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及事態的擴大,日本媒體的報導全部歸咎於中國所謂的“不法射擊”和“暴虐”,日本的國民很難知道戰爭的真實情況。顛倒黑白的宣傳塑造了狂熱的日本士兵,更把日本推向了狂熱的戰爭泥潭。
第5集:戰爭泥潭
加藤克子的父親須田松柳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迅速應徵入伍。但從加藤克子記事起,父親從未向她和家人提起過戰場上的事情。父親去世後的第3年,加藤克子偶然發現了父親藏在家裡的一本戰地日記,在日記中,她發現了父親可怕的另一面。
須田松柳雖然只是一名牙科醫生,但是由於從小受到軍國主義思想的薰陶,他也像無數日本普通國民一樣,把“為國捐軀”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接到徵兵令的第3天,須田就告別了妻子和剛剛出生6天的加藤克子,踏上了從日本神戶港開往中國戰場的運兵船。由於長時間受到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和毒害,新兵須田松柳他們堅定地認為:中國是一個軍閥割據等著日本去占領的國家,中國軍隊更是不堪一擊,日本軍人很快便能凱旋。但真正的戰場並非如此,他們很快發現,中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頑強意志大大超出他們的想像。
在這場陷入泥潭、迷失了方向的侵略戰爭中,能活著回到日本與家人團聚,越來越成為像加藤克子父親那樣普通士兵心中的渴望。對侵略戰爭的反思以及對中國抗戰軍民的恐懼心理,深深折磨著這些普通的日軍士兵。讓加藤克子感到慶幸的是,在戰爭後期,父親終於離開戰場回到日本,此後他說什麼也不願再回到寫滿罪惡的侵略戰場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