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在其《烏托邦》一書正式刊行之前,曾在致他的朋友伊拉斯莫斯的信中談到這書,他開始還是直接用拉丁文“Nusquama”(“烏有之鄉”),後來,在1516年11月12日致伊拉斯莫斯函中,莫爾第一次把希臘語中的“ou”和“topos”綴合為一個新詞“utopia”,其中“u”是拉丁文對“ou”的譯法;表示否定和沒有,“topia”是“topos”的變形,表示地方,地區。這看來還是“烏有之鄉”的意思,然而,“u”和希臘語的另一個詞“eu”(表示好、理想、完善、繁榮等肯定意義)也有一種聯繫,後來,在莫爾書正文的前面,虛擬了烏托邦一位詩人的詩句,詩中認為自己的國家合適的名稱並不是“utopia”而應稱之為“eutopia”——“一個福祉之鄉”(a place of felicity)。在此,前綴“u”看來既可以使人聯想到“ou”(否),也可以使人聯想起“eu”(好),而玩心甚重,有新詞癖的莫爾甚至是有意開這樣一個玩笑也未可知,要不他為什麼不直接用“nusquama”呢?他也許故意讓這個詞帶上一點隱含有雙重意義的模糊性。這樣,“utopia”這個詞可以說一開始就有否定和肯定兩層含義,它否定的是地方,肯定的是制度,合起來就表示“一個美好的、但子虛烏有的地方”。
這樣,我們就不妨簡明扼要地說,一個是空想,一個是理想;一個是虛擬、假託、想像與非現實,一個是美好、幸福、可欲與令人嚮往,這大概就是烏托邦理論的兩個最重要特徵了。用“理想”(ideal)一詞可以表示這樣兩層意思∶既表示“好”又表示“非現實”,但我們在此還是想先區分開這樣兩層意思,故而我們在此使“理想”主要表示“好”的意思,而用“空想”表示“非現實”的意思。說“空想”可能言重了一點,因為在我們現在的語彙中,“空想”已帶有一些貶義,但在此我要請讀者留意我是在並無貶義的情況下使用這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