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球狀拋擲 火器。製作方法是將含硝量低、燃燒性能好的黑火藥團和成球狀,有的還摻入有毒或發煙物質及預製殺傷元件,用紙或麻包縛數層,外敷松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主要用於攻守城池作戰。古代戰爭中使用的有 霹靂火球、 蒺藜球、 毒藥球和 煙球等多種球形 火器。
起源
火球北宋初期,隨著火藥的發明,火器的創製也隨之而來,火球就是北宋初期創製的兩類初級火器之一。當時由於宋太祖趙匡胤實行了“均田法”,光修水利,獎勵開墾荒地,懲辦貪官污吏等一系列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其中兵器製造業尤其是火器製造業更為突出。?
北宋朝廷為了進行統一戰爭和邊防禦侮的需要,迅速建立了一個以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為中心,並遍布全國各州的龐大兵器製造業系統。據史書記載,北宋初就在汴梁設立了造兵工署,集中了近萬名工匠,到北宋後期更是有增無減。這些兵器製造工匠,終身為兵器製造服務。?據《宋會要職官三十之七》記裁,最遲在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汴梁已設有專門製造攻城器械的作坊,各作坊都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工匠們都必須熟記這些規程,並嚴禁將製作技術向外擴散和流傳。火藥作坊的設立,表明北宋的火藥配製,已經很快從個體手工業分散操作的生產階段,發展為大型作坊的流水宋初屢有火器創製,也是與朝廷對火器研製者實行獎勵政策分不開的。在朝廷獎勵政策的鼓舞下,東京汴梁和地方一些駐軍中的將領,便開始試製火器,據《宋史·兵十一》記裁,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五月,在兵部主管兵器製造的兵部令史馮繼升,向朝廷進獻火箭法,因試驗成功,得到了“衣物束帛”的賞賜。在汴梁首創火器的影響下,京外一些地方駐軍的將領,也競相試製火器。?
上述初級火器的試製成功,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視,一面下令按照試製的樣品加以製造,頒發部隊使用;一面組織官員把火器研製的成果,編輯成書,發行全國,廣為傳播,作為各地學習製造和使用火器的指面。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武經總要》。該書由宋仁宗於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由天章閣待制曾公亮等人著手編寫,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編輯成書,分前後兩集,各20卷,這是中國官修的第一部包容軍事技術在內的軍事百科全書。該書在第十一至第十九卷中,用大量篇幅介紹了“器械名數,攻取之具,守拒之用”,並繪製了相應的圖形,其內容之廣博,幾乎囊括了北宋以前歷代軍事技術成果的各個方面。尤其重要的是,它完整地記裁了火球與火藥箭兩類火器的形制構造與製作方法。該書刊印,促進了北宋時期火器研製、使用和交流。
種類
霹靂球火球是用火藥製成的一種燃燒性火球。其成分除了硝、硫、炭以外,大多是可燃性物質。如竹茹、麻茹、小油、桐油、黃蠟、瀝青等。是一種用拋石機拋至對方燒裂後引起燃燒的火球。火球類火器的品種較多,僅《武經總要》第十一和十二卷,就記裁有8種火球的圖繪及其構造與使用方法的文字說明,它們是: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等。
《 武經總要》一書中記載的一種爆炸性火器,它用粗約一寸半的竹管,外面以火藥(約1.5-2千克)和碎瓷片、鐵片等包裹起來,製成球形。在球的兩頭各留出約一寸長的管頭,以便用一頭作手持把柄,另一頭裝引火藥和藥捻。施放時它的爆炸聲如霹靂,又像火球在翻滾,所以稱作“霹靂火球”。它爆炸時,射出的碎鐵片可以殺傷敵人,與當今的預製破片手雷作用完全相同,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手雷。
此為消滅經由地道中入侵敵人的有效武器之一,其製作方法為:用乾竹兩三節,徑一寸半,沒有裂罅者,存節勿加穿透,再用薄如鐵錢的瓷片三十片(刺傷敵中用),和火藥三四斤包裹在竹徑外成球,兩頭保留一寸多竹節在球外,並另加傳藥。主要用於熏灼自地道中來犯的敵人拒敵時將此球放於地穴中敵人必經之地,用時令一口含甘草之士兵持火錐烙球使爆破,產生之爆炸聲可震嚇敵人,使其攻勢放緩,再令士兵以竹扇扇之,利用其火焰及濃煙以熏灼敵人。此火藥爆炸力當屬有限,否則會炸傷近距敵持火錐格球之士兵。由此亦可證明宋代時已能隨著武器傷敵所需火藥威力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配方,此器在宋軍防守德安城即襄陽城時都使用過。
煙球 此煙球其主要作用亦在利用火藥爆裂燃燒時產生的濃煙以熏傷敵人。其製作方法為:用三斤配好的火藥,外面先用黃蒿(艾草的一種)包裹成重約一斤之藥球,再厚厚的傅以黃蠟瀝青 炭末等混合而成的油泥,乾後即成。使用時亦是以火錐烙透之,再拋射出去。
毒藥煙球 此球可用火炮施放,亦可用火箭或弓或弩或床子弩發射出去,具有炸傷及毒斃敵人的雙重效果,可視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毒氣彈。其製作方法為:將所有原料(原料內容見本文前段)搗合為球,用一條長一丈二尺重半斤的麻繩穿過藥球為弦子,然後將很厚的廢紙一十二兩半、麻皮十兩、瀝青二兩半、黃蟲葛二兩半、黃丹一兩一分、炭末半,搗合傳於球外。此球發射後不但可炸傷敵人,且其煙氣使敵人中毒而口鼻出血。
蒺藜火球 此為兼具炸傷與刺傷人雙重效力的攻擊武器,其製作方法為:先用三枝有六面尖刃的鐵刀包在用前述火藥配方所製成的藥團之中,然後以長一丈二尺的麻繩穿過藥團,藥團外面再以厚紙及雜藥(即前述之藥泥)傅之,再將八支有倒鉤的鐵蒺藜插裝在藥團外面。此物亦可用炮或床子弩等發射之。
鐵嘴火鷂 此器其作用頗似毒藥鞭箭,鷂身為木製,中穿過木身之桿為鐵桿,桿尾綁上製成藥團之火藥,外面再以草稈束之,用時以炮射。
竹火鷂 其製作方法為:用竹編成腹大口狹形狀修長的竹籠,外麵糊上數層紙張並刷成黃,將配好的火藥一斤放入籠,並加入一些小卵石,用桿草三五斤束在籠口為尾形,並封住籠口。施放時點燃尾草以炮放之。[3]
特點
?火球火球在使用時有一個特點,即它要藉助拋石機、弓、弩、彈射裝置等冷兵器的機械力,把戰鬥部即火球火藥包,拋射或運裁至敵方燒裂,達到燒殺、障礙、毒殺、熏灼等作戰目的。因此,北宋初的兵器研製者,已經巧妙地把輕重型射遠冷兵器的射遠作用,同火器的燃燒作用結合在一起,創製出一種既能增強射遠冷兵器的殺傷、焚毀威力,又能增加火器作戰距離的新式兵器,運用在水陸各種樣式的作戰中,這也是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的特點。火器的使用,標誌著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邁出了把火藥用於軍事的第一步,使傳統的作戰方式逐漸發生新的變化,為古代兵器劃時代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4]?
使用方法
毒火球使用時將其點燃,拋至敵方,以它所產生的火焰、毒煙殺傷敵方人馬及燒毀敵方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