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西水坡遺址

濮陽西水坡遺址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節池工程隊,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 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 ,仰臥,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後腿蹬,尾作擺動狀,似遨遊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遺址簡介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臥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其人乘龍虎騰空賓士,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徵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人們把它視為權勢與威嚴的象徵,雕於樑柱,塑於牆壁,繡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故有“真龍天子”、“乘龍快婿”、“望子成龍”諸多稱謂,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願望和追求。1987年,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目前在全國考古發現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此次重大發現,轟動了全國新聞界和史學界。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行120個國家。國內主要報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文物》、《華夏考古》等都先後作了報導。

發現意義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龍的起源與研究中國古代史、美學史、宗教史、天文曆法等都有重要意義。考古學家鄒衡題詞:“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1995年10月中旬,“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陽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