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鳳尾蘚

發現經過
2009年底,張力和同事在澳門九澳濕地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一種鳳尾蘚。當時,他認為是一個老種,但仍採集了一些標本拿回研究室研究。在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對比後,張力斷定這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鳳尾蘚,命名為澳門鳳尾蘚,更為特別的是,該種在同一個居群中存在兩種無性繁殖方式:芽胞和塊根。
植物界通常依賴有性繁殖繁衍後代。塊根是植物根膨脹長成儲存營養物質的器官,人們常見的紅薯就是塊根。一般苔蘚植物的塊根,呈圓球狀或串珠狀兩種形式。張力在顯微鏡下反覆研究,發現澳門鳳尾蘚的塊根為分枝的串珠狀,這種形態的塊根是首次在苔蘚植物中發現。“人類頸部裝飾用的珍珠項鍊就是串珠,如果串珠呈現樹枝狀,這種分枝就是一種新發現。”張力說。
那為什麼澳門鳳尾蘚會存在兩種方式的無性繁殖方式呢?張力提出了一個假說:即有性生殖主要用於長距離的傳播,芽胞適合於中等距離的傳播,塊根適合於本地居群的維持。因此,澳門鳳尾蘚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和生存能力。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1年第一期的英國《苔蘚植物學報》上,再次引起業內關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