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關資料
劇名:滿清十三皇朝之嘉慶
類型:劇情
主演:魯振順 汪禹 黃曼凝 潘冰嫦
滿清十三皇朝:清朝入關後有10位皇帝,加上入關前的2位,一共12個。滿清只有十二帝,卻有十三朝。其中皇太極在稱帝前為汗王,國號為滿洲,年號為天聰;稱帝並改國號為清後,年號改成崇德。所以,皇太極是滿清唯一一帝兩朝的皇帝,所以滿清一共十三朝。十二皇帝:清太祖、清太宗(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二、內容簡介
伴隨乾隆帝“禪位”鐘聲,“康乾盛世”降下帷幕。嘉慶皇帝,大清歷史上一個悲劇皇帝,從父皇手中接過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他的帝王生涯。在267年的大清歷史中,嘉慶在位的25年只是這漫長歲月鏈條中短暫的一環,可他身處驚心動魄的動盪時代。康乾鼎盛達到頂點,大清江河日下,開始衰頹和敗落;而西方世界擺脫封建桎梏,大踏步地走上資本主義殖民掠奪,給仍在昏暗中的東方古國帶來危機與挑戰。
“唯其難,方顯英雄本色”。永琰登上皇帝寶座,但太上皇仍牢牢地控制著一切,太上皇犀利目光下,永琰的皇上做得很辛苦,對貪臣和珅忍氣吞聲,甚至自己心愛的皇后病重他不能守候一旁,死了他不敢流露悲傷,害怕和珅密報太上皇自己重情寡孝。
正是在這種艱難之下,嘉慶看清了釀成吏治腐敗種種弊端,韜光養晦中醞釀矯正父皇晚年偏信和珅造成歪風邪氣。太上皇剛一辭世,嘉慶就一舉粉碎禍國殃民的和珅集團,破獲大清立國以來最大一樁貪污案,在王傑、董誥、朱珪、戴衢亨等這些賢臣廉吏輔助下,躊躇滿志地全力整治吏治,消弭社會動亂,提倡精簡節約,蔑視玉石古玩,一反父皇奢華陋習,開大清一代帝王勤儉簡樸的先河。嘉慶把吏治腐敗當作心腹之患,殺革降了一批官吏,取得明顯效果。當一個個貪污大案被揭露出來,一道道彈劾奏摺放在嘉慶皇上眼前時,他由震驚變為憂心忡忡,又由憂心忡忡變為恐懼,儘管他了解父皇晚年偏信和珅釀成吏治腐敗,貪污成風,也決心根治腐敗,但是,當蓋子一旦揭開,嘉慶皇上看到的不僅是大清有幾個蛀蟲污吏,而是整個大廈的根基在腐爛。大清不能亡在我的手裡,祖宗的基業不能就這樣衰落,嘉慶皇上祭奠亡妻——皇后喜塔臘氏時發出這樣的感嘆。
從此,嘉慶不敢象親政初期那樣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特別是許多案子還牽扯到父皇的聲譽,一直生活在父皇的陰影中的永琰,自然不敢觸及有損父皇聲譽的事。匡正弊端後一度中興之勢成為曇花一現,反貪愈貪、反腐愈腐,廉吏直臣們見皇上手軟起來,憂心如焚,洪亮吉首先站出來直言時弊,上書《千言書》力主大刀闊斧整頓吏治,說到嘉慶皇上的痛處,也就是大清的痛處。內心負擔很重的嘉慶帝不覺就惱羞成怒,把洪亮吉抓了起來。但當逢迎拍皇上馬屁精官員請奏殺洪亮吉時,心照不宣的皇上卻不默許,只讓將洪亮吉流放新疆,後來連流放也不想了,就讓洪亮吉歸鄉,卻把洪亮吉的《千言書》懸掛在自己的案頭,視為座右銘。
其實,嘉慶帝早感覺到這“痛處”,只是不敢承認罷了,作為大清皇上,嘉慶心裡很矛盾,憂鬱煩躁籠罩著他。那些他曾經信賴的心腹大臣,要麼撒手人寰,要麼跌倒在腐敗上,被他親自下令殺掉。他變得越來越“孤家寡人”,越來越孤獨,而水患、官逼民反,甚至起義農民竟然攻占紫禁城,這在大清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之事一件件向他襲來。沿海也不安靜,海盜時不時地來騷擾天朝大國,大英帝國想在他統治的帝國沿海“紮根”住下,與他的天朝子民做買賣。嘉慶以秉承祖宗基業為最高宗旨,這樣的事他如何放心得下。更有甚者,夷人竟將鴉片運進天朝港口,不法地方官吏收受賄賂,對鴉片放任自流。鴉片盛行,讓嘉慶帝憂心忡忡,甚至王公八旗子弟吸上鴉片,懈怠公務,連宮裡的太監也沾鴉片。永琰眼看著他統治的帝國開始走向衰敗,也曾意氣奮發過,充滿信心,想守成祖宗基業、盼中興、革弊端、整吏治。終究積重難返,無力阻大山之崩陷,挽狂瀾於既倒。
25個寒暑春秋,肩負帝國興衰,風風雨雨中他竭盡精力,嘉慶不明白為何自己就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中興祖基業,案子越整越多,水患的窟窿越堵越大。人禍、天禍,嘉慶每接奏報就頭疼,他終究未能如願以償地扭轉大清社稷頹敗,帶著憂鬱的心情,抱恨撒手而去,留給繼位儲君三個交待:腐敗、鴉片、水患,要根治,一定要根治!這也是他自己試圖根治卻未盡的心愿。